那么,如今的指南对心衰是如何分期和分类的呢?
新指南把心衰分为四期,如图:
在这里给各位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A期:有相关的的心脏病基础(高血压、糖尿病等),但没症状、心脏结构还好、关于心衰指标的抽血化验都正常;
B期:有相关的的心脏病基础或者结构性的心脏病(瓣膜病、冠心病等),但没症状、但抽血发现有些指标(BNP、肌钙蛋白等)出现异常;
C期:在上述相关心脏病基础上已经出现相关的症状,且需要药物干预才能控制症状,且心脏彩超、抽血结果提示异常的情况;
D期:在上述相关心脏病基础上已经出现相关的症状,一般用药症状都改善不了,随时可能GameOver(出大事)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药物治疗虽然贯穿于整个疾病治疗的始终,但控制心衰主要对A期、B期和部分C期的患者有益,一旦到了C期后面和D期(即患者出现症状;关于症状,请参阅上期内容),就说明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需要更全面的心脏专科评估,部分可能需要介入及手术进行干预。对于有症状的心衰患者(C或者D期)如何分级呢?
新指南还是通过左室射血分数(EF值)来对它进行了分级,所谓的EF值,就是左心室一次性射出的血占总血量d的比值,是评估左心功能最重要的超声指标之一。新指南把这类患者主要分为四级:射血分数降低的HF(HFrEF):患者LVEF≤40%;
射血分数维持的HF(HFpEF):LVEF≥50%并伴左心室充盈压增加;
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HF(HFmrEF):LVEF在41%~49%,伴左室充盈压增加;
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impEF):既往LVEF≤40%,后提升至40%。
需要说明三点:
第一,新指南增加了一个概念: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impEF):既往LVEF≤40%,后提升至40%。
第二,新指南更强调心衰的动态改变过程,特别是经过治疗后会对心衰进行再评估,这充分体现了现阶段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通过这样的治疗后患者情况的观察,我们可以动态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储备情况,这对我们后续的治疗方案的设定很有帮助。
第三,前面已经提到过,这里再强调一遍:EF值作为重要的参照指标,但并不是作为心衰诊断的金标准。特别是涉及到心脏结构病变,特别是左心肥厚、瓣膜大量返流、合并房室缺等情况,单纯的EF值评估存在一定的误差,还是建议专科就诊,评估病情。
心衰的分级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治疗如何抉择,药物应该怎么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儿,相信大家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