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李艺
吕某某,女,78岁,于年10月8日就诊主诉:胸闷气短反复发作7年,加重一周。病史: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5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心衰,断续服用卡托普利片、呋塞米片(具体用量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一周前因感冒上述症状加重。查体:BP:/90mmHg辅助检査:心电图示ST-T改变。心脏超声:主动脉硬化,二尖瓣轻度反流,左室收缩功能降低,EF:48%刻诊:胸闷,气短,心悸,心前区不适,汗出,活动后加重,夜间时有憋醒,疲乏无力,双下肢水肿,尿少,饮食尚可,寐差,舌质暗红,苔白,有瘀点,脉沉涩。分析:本案患者为老年女性,年老体弱,久病伤正,致使心气亏虚故见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汗出、疲乏无力。气虚日久,气不生血,气血两虚,心神失养,则见心悸、寐差。气虚无力运血,血行瘀阻故见舌质暗红、有瘀点、脉沉涩。气虚不行,致使津液输布障碍,可表现为双下肢水肿、尿少。中医诊断:胸痹(气虚血瘀水停型)西医诊断: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②心力衰竭心功能Ⅱ级(NYHA分级)治则:益气活血,强心通脉利水处方:*芪25g、太子参20g、茯苓25g、丹参30g、益母草30g、红花15g、葶苈子15g、桂枝15g、五加皮15g、白芍20g、猪苓20g、当归20g、酸枣仁20g10剂,水煎服。卡托普利片12.5mg,每日3次,每次1片。呋塞米片20mg,每日1次,每次1片,氯化钾缓释片0.5g,每日1次,每次1片,4天后停药。欣康40mg,每日1次,每次1片。地高辛片0.mg,每日1次,每次1片,3天后改半片,1周后停药。患者半月后复诊,胸闷、气短症状较前减轻,但仍觉心悸,舌红苔白,脉沉细,饮食、睡眠尚可。处方:以上方加苦参10g。10剂,水煎服,西药减半量服。患者自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自理,现时有头晕,头部不适,口苦。舌红苔*,脉细弦,饮食尚可,睡眠欠佳。BP:/85mmHg。处方:以上方加天麻15g、钩藤15g、*芩10g、合欢皮20g、首乌藤15g。10剂,水煎服。西药服用法同上。患者服药后,症状基本消失,可以运动,生活正常,继续予以以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停用西药。患者冠心病、心衰病史7年,单纯服用西药效果不佳,产生一定的耐药性,1周前复感冒后症状加重。中医根据症状辨证此型心衰属气虚血瘀水停证,应针对气虚、血瘀、水停来治疗,以益气、活血、利水为治疗原则。张艳教授自创强心通脉方治疗此病,此方的药物组成有丹参、太子参、*芪、益母草、红花、茯苓。方中*芪有补气、止汗、利尿消肿之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芪具有保护心血管,增加心肌正性肌力、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射血分数之效。太子参益气健脾,与*芪合用,具有大补元气之效,其强调补心气为治疗心衰病之本。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安神宁心之效,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现代研究认为,丹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射血分数的作用。用红花以活血化瘀止痛。益母草可活血祛瘀利水。茯苓则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之用。以上六位中草药合用,共同发挥“益气活血,化瘀利水”之效。再配以桂枝温通心脉,助阳化气;五加皮、葶苈子、猪苓增强其利水消肿之效;酸枣仁安神助眠,改善其睡眠质量。
患者二诊时,胸闷气短症状有所改善,但仍觉心悸不适,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入苦参,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苦参有很好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对于改善患者心中悸动不安的症状有益。患者三诊时症见头晕、头部不适、口苦、舌红苔*,脉弦,证属肝阳上亢,加以天麻、钩藤平肝潜阳息风;*芩清肝泻火;合欢皮、首乌藤增加其安神助眠之效。
吾师张艳教授通过其临床40余年的经验总结,认为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之充足,心气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动力。若心气亏虚,则其推动无力,则出现全身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阻,心失所养,最终出现全身气血功能失于平衡,进而出现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教授提出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中医病机责之于气虚血淤,心气虚为心衰病之根本,而血脉瘀阻为心衰病之中心环节。故心衰病的治疗应重益气活血利水。故在治疗上多用益气活血利水之药,发明强心通脉方,以全面调理阴阳平衡,增强自身体质,临床疗效显著。盧門事親盧秉久教授治療早期酒精性肝硬化醫案一則审核:张艳编辑:徐俊超张艳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