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你会心理养生吗
TUhjnbcbe - 2021/8/14 18:05:00

提到养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现代的生活方式,加班熬夜作息不规律基本是常态,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今天我们将从什么是心理养生、为什么要心理养生、如何心理养生三方面给大家分享一下心理养生的内容。

什么是心理养生?

古代庄子曾说过:“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华佗将身心二字连用,“昏疲值身心,即疾病之媒介,是以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

他们一方面心身并提,蕴含心身健康思想,另一方面强调人的精神、心理因素对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发展的重要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在长寿养生中特别重视心理、精神因素的作用。养生长寿,不仅需要食疗、体疗、药疗,而且需要心疗,即心理养生。

心理养生是指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古代养生思想,蕴含生理-心理-自然-社会的整体养生模式,使得人们既重视疾病又更重视健康,强调要未病先治,预防为主,“治未病”。

此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也就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模式有相似之处,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忽视自然因素的不足,更具独特性与全面性,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思想。

由这个示意图可知:

①中国传统心理养生之道主要以五大心理养生观和五大心理养生原则为理论依据。

②从身心健康角度出发,主张养生要形神兼养,故九大主要心理养生方法都既有养形(身体)的一面,又有养神(精神、心理)的一面,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相对而言,从左到右心理养生方法的养形功效逐渐减少,而养神的功效逐渐增大。每一种心理养生方法兼有养形和养神的双重功效。

③这个模式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疾病和健康均是由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在养生时,既不能将“心”和“身”分开,也不能将人与自然、社会相分开。人的健康和长寿只能通过调养生理、心理、自然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因素而获得。

巴西的著名医生阿尼塞托?马丁斯对腐败官员的健康等问题进行了10年的研究。他对名被指控犯有各种贪污受贿罪的官员和名廉*官员的健康状况作了对比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1)失廉官员中60%的生病,其病为癌症的占53%,心脏病(含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炎等)占17%,脑梗塞、脑溢血等其他病占30%,在1~6月内死亡了六分之五。

(2)名廉*官员中,只有16%的人生病,无死亡。

(3)对失廉的人做了心理测验,70%的人心理状况极差,经常服用镇静剂。又对受到免职的16名官员作调査,其平均年皊41岁。16人免职后,在其他部门得到重新任职,其中15人在1年内生病,6人死亡,只有1人无病。

马丁斯认为,腐败官员生病的缘由是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失衡,生活失律,神经功能、新陈代谢、内分泌、消化与排泄功能等衰乱,所以腐败官员极易损害健康,亦难长寿。

为什么要心理养生?

健康是包括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体。一个人生理、心理和自然、社会环境适应都处于完满状态,才是真正的健康。

民间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形象地揭示了心理保健与健康的关系。强调心理健康,重视心身的调摄,这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心理学认为,情志致病,直中五脏。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情志活动和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情志活动的产生必须以五脏作为物质基础,情志活动正常是五脏气血正常的表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与脏腑特殊的对应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中医认为情志活动皆由七情太过或不及而发疾病。如过度的喜笑,常使人心气涣散;过度激怒,常出现肝阳上亢;过度忧伤,常发生肺气耗散;过度思虑,常可见脾运无力;过度惊恐,常致人肾气不固。所以说中医心理疾病多由情志变化,而情志变化多直接作用于不同脏腑。

金代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张子和依据五行生克制胜原理,提出“悲可以治怒,喜可以治悲,恐可以治喜,怒可以治思,思可以治恐”的情志相胜理论。

为了能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理论,将给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医案《伶人歌舞解怒病》。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某官人的妻子得了一种怪病,她叫呼饥饿,但不想吃东西,不时怒骂,甚至声称要杀身边的人。

丈夫八方求医,许多医生用药皆无效。最后请张子和诊视,张子和去时见夫人正在打骂身边的人,将碗、筷、桌子掀一地。

张子和看后摇头说:“此病是药物难治好的,此病病在心,要采取另外的方式才治愈。”于是叫两名能歌善舞的妇女,面部化妆涂上红色,穿着奇特,装着伶人的样子,在她面前载歌载舞地表演,夫人转怒为喜,大笑起来。第二天又叫伶人换了装饰,跳一种搞笑的歌舞戏,夫人很快乐。同时在旁边摆了一席美餐,找了两名胃口好的妇女,大口大口地吃,并且一边吃一边夸食物的美味。

夫人大笑后,看见美食的情景,引起食欲,主动吃饭。这样数天的音乐、舞蹈、戏剧治疗和饮食行为的诱导,怒气减少,饮食增加,竟不药而愈,以后还得了一子。

张子和记完此案以后,感慨地说:“医生治疗贵有才气,要有广泛的知识,针对不同的疾病,灵活运用,哪里只局限于针药呢?音乐、心理治疗也是一个重要方向,否则,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疾病。”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早就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足以给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情绪的变化能直接影响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不良的情绪状态,会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的后果。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癌症等许多疾病,均与其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何进行心理养生?

一、放松法

1.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法),可以用于我们焦虑紧张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2.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是指一种逐渐的、有序的、使肌肉先紧张后放松的训练方法。

闭上眼睛,集中精神感受身体各方面的放松。吸气时,紧绷肌肉,约五秒钟;吐气时,缓缓地放松,约十五秒的时间;从中体会紧绷与松弛时的差异,每个部位做两次,等到感觉各部位均已经放松后,可以静坐一段时间。

3.想象放松训练

主要通过对一些宁静、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或场景的想象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能够缓解紧张及心理压力;经常进行放松训练可增强记忆、稳定情绪、提高学习效率;对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神经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注意力转移法

将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物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或从事其他活动的自我调节方法。终止不良刺激源的作用,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参与新的感兴趣的活动可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仪真县志》记载:明代眼医李瞻,治一肝火上炎之红眼患者,因其性情急躁,服药效果不佳反渐加重。李知其情况后,假装吓唬他说,近几日内,火*会流窜到大腿而生疮,那样将会更难治疗。

患者便把注意力由眼疾转移到日夜担心他的腿会发脓疮,转移了患者对病位的过度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会心理养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