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由布尼亚病*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蜱虫为其传播媒介。该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大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和乏力等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而死亡。该病死亡率在10%至30%之间,尚无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除被蜱虫叮咬外,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也可能被感染。
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规律、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分布范围,季节分布和感染的风险。该病呈地方性流行,多分布于丘陵地带;“蜱虫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季节高峰在5月至6月,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
病原学说
蜱虫病病原
蜱虫病即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该病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也叫壁虱)叮咬传播。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蜱虫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的虫子。它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蜱虫本身并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但因为它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有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比如典型的"森林脑炎"就主要由蜱虫作为媒介传播的。如果携带有某些病菌的蜱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地理分布蜱虫病
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
发病季节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潜伏期蜱虫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
易感人群人类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高危人群主要为接触蜱等传播媒介的人群,如疫源地(主要为森林、丘陵地区)的居民、劳动者及旅游者等。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危重患者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有感染的可能。
传播途径蜱虫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临床表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发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面颈部潮红,球结膜充血、水肿,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可有浅表淋巴结(以腹股沟淋巴结多见)肿大,伴触痛,偶见皮疹。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和血液系统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重症患者多有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损害,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少数病人可有间质性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及真菌等感染。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免疫缺陷患者、进行激素治疗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如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多部位出血、神经系统损害、心肌炎、机会性感染、败血症、中*性休克、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蜱虫病处理
出现蜱虫病症状,要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对疑似病例可进行经验性治疗。一般慎用激素类药物,以免加重病情。1、强力霉素利福平。为首选药物,应早期、足量使用。成人口服:0.1g/次,1日2次,必要时首剂可加倍。8岁以上儿童常用量:首剂4mg/kg;之后,每次2mg/kg,1日2次。一般病例口服即可,重症患者可考虑静脉给药。四环素*副作用较多,孕妇和儿童慎用。
2.利福平:儿童、对强力霉素过敏或不宜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者,选用利福平。成人-mg,儿童10mg/kg,每日一次口服。
3.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磺胺类药有促进病原体繁殖作用,应禁用。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对病情较重患者,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体弱或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可给予胃肠营养、新鲜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以改善全身机能状态、提高机体抵抗力。
防护措施
一般情况下无需对病人实施隔离。医护人员和看护人接触病人时应当采取通用防护措施。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可采取高温、高压、含氯消*剂等方式进行消*处理。在抢救或护理危重病人时,尤其是病人有咯血、呕血等出血现象时,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应当加强个人防护,避免与病人血液直接接触。
病理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