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也被称为“手口足综合征”,是由肠道病*引起的常见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A16型(CoxA16)和肠道病*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病因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感染而发病,但是多样性症状、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病*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侵入机体后,主要与咽部和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相应的病*受体结合,病*和受体结合后经细胞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肠道病*主要在扁桃体、咽部和肠道的淋巴结大量复制后释放入血液,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少数病人由于病*在靶器官广泛复制而引起重症感染,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症状表现手足口病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在发病早期,患者常表现为疲倦、食欲下降、有低热、身体不适、腹痛等前驱症状。发热1~2天后可在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疼痛性粟粒大小般的水疱,手、足、臀部等处出现红色小斑丘疹、疱疹。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神经系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一般在病程1~5天之内。具体表现为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症状,类似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的症状体征。
心肺功能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前期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块、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血压升高等症状。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危重型,及时发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衰竭期患者表现为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严重者血压降低,或有休克,会快速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危及生命。
治疗目前没有特效的抗该类病*的药物和特异性治疗手段。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方法通常为对症治疗,发病期间应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同时还需要做好皮肤和口腔的清洁护理,注意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
药物治疗
早期: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因为抗病*药一般在发病24小时到48小时前使用效果最佳。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但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