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男,11岁。年1月28日初诊。
主诉:胸闷、心悸一年余。
病史:患儿于1年前因患感冒十余日,医院治疗后感冒症状消失,而常感胸闷心悸,气短,多处就医后被诊为“病*性心肌炎”,中西医治疗乏效,经人介绍前来求诊。辰下:胸闷心悸,气短,动则加剧,疲乏无力,汗多,口苦,纳差,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白,脉沉。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并不齐、频发室性早搏。
处方:补气通络方加减。
*芪30g葛根20g薏苡仁20g
牡蛎30g(先煎)鸡血藤20g桑寄生15g
谷麦芽各12g鳖甲18g(先煎)栀子12g
山楂20g浮小麦20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2.5):患儿服药后胸闷、心悸减轻,仍感活动后气短、乏力,面白无华,动则多汗,舌脉如前。予上方*芪改40g,加麻*根12g,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2.19):药后患儿诸症基本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嘱患者继服上方半月以巩固疗效。药后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病*性心肌炎是小儿心系常见疾病,中医学并无此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胸痹”、“喘证”等范畴。“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说明该病病因有外邪入侵以及体内正气虚弱两方面因素。本案患儿始于感受外邪,先犯肺卫,继而邪*由表入里,留而不去,内舍于心,复因素体心气不足,血行无力,导致心脉痹阻,心血运行不畅,影响胸中气机正常运行,故见胸闷;气虚血瘀,心失所养,故见心悸不宁;病情迁延,伤及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加之血脉痹阻,气机不畅,失于宣通,故见纳差、气短动则加剧、疲乏无力;气虚不能固护肌表,则发多汗;气机郁滞不畅,久而化热,故见口苦;舌脉相符,皆为气虚络瘀之征象。四诊合参,本案小儿病*性心肌炎辨证为气虚络瘀之证。
吾师治以益气养心、化瘀通络,方用陈亦人教授所传经验方——补气通络方加减化裁。方中*芪益气通络,扶正以祛邪;葛根解肌通络;薏苡仁既可除湿脉通痹,又可健脾益胃;邪*久侵,易致气阴两伤,而导致心阳偏亢,故佐以牡蛎、鳖甲滋阴潜阳以防传变,此二药又可软坚散结以通心络;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患儿尚年幼,脏腑发育未全,五脏阴阳皆未充盛,且病久“五脏之病,穷必及肾”,故加桑寄生补肝肾、益精气;加入谷麦芽健脾胃化气血;山楂一可活血散瘀,二则合谷麦芽健胃消食顾护中焦;栀子色赤味苦,清热解*,清除余邪,且实验研究表明栀子具有明显抑制病*复制的作用;浮小麦入心益气固表止汗。诸药合用,心气得补,心阴得滋,瘀散络通。
二诊时服药后胸闷、心悸减轻,表明药已中的,仍有活动后气短、乏力,面白无华,动则多汗,为心气仍有亏虚,卫表不实之象,效不更方,在上方基础上*芪用量加至40g,加强益气通络之效;另加麻*根实卫气,固腠理而止汗。药后患儿症状基本消失,守方巩固后疾病告愈。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