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不一样的辨证,大道至简
TUhjnbcbe - 2020/12/24 17:4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首选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医理浅悟(1):纵看“病”“证”“症”的关系

学中医必须把“病”“证”“症”三个概念的本质意义及其之间的关系搞清楚,因为中医的精髓“辩证论治”中“证”的辩识是一个关键环节,要辩“证”,就要明白什么是“证”,它和“病”“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后二者不可以代替“证”。只有将三者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弄透彻了,才可以在临床时精确地掌握和运用辩证论治而不是用“辩病论治”或“辩症论治”来偷梁换柱地取代“辩证论治”。

a.“病”:人体健康状态的失常或受到损伤叫“患病”。而解决这种健康状态的失常或修复损伤的过程自然叫做治病了。可见“病”这个概念在病人和医生的眼里都是第一重要的,尤其是当“病”能够在患者身上找到客观标志物如细菌、病*、肿物等等时,更是为医患双方必欲除之而后快,以为将这些客观标志物消除了,就是把“病”治好了!

“病”以人体健康状态的受到实质性损伤为本质内容,现在这个概念几为西医所独有。西医用现代化检测手段的确对“病”即人体实质性损伤的认识达到了相当精微的程度。现在中医也接受了西医的“病”的概念,是中医理论吸纳西医理论的长处的表现,不必泥古不化。本文所说的“病”就是西医的“病”的概念。

有时候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失常而让人感觉不舒服,但现代的检测手段又测不到“病”的客观标志物,有时西医就不乘认患者有“病”。其实,仔细想想,就是在检测出客观标志物的情况下,患者的代谢功能也是出现了种种不正常,否则,在一个完全正常的人体内,怎么会凭空生出“病”来哪?可见,仅仅的见“病”治“病”是一种片面治疗观点。而下文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的“证”的概念恰是对西医“病”的片面性的突破。

“病”贯穿于一个完整病程的始终,在整个病程中只有或轻或重的的差异而没有质的变化。倘若发生了质的变化那就是变成另一个病了,这种情况是可以出现的。

“病”在病程中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而这一稳定性为医者所有喜欢,因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也有了较大稳定性,变化不大,容易掌握和临床运用。且可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形成世界一致的国际标准。

b.“证”:是中医特有的抽象概念。是用中医特有的辩证方法加以确定的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正气与疾病之间矛盾斗争的反映。

可见“证”与“病”有时是较为一致的,这种情况下,“辩病论治”就能取得一定疗效。很多情况下二者是不一致的,这时候对病治疗就会劳而无功。如某医案:一人从高处坠下后身有瘀斑发热,西医诊断为“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对病施治毫无效果,请一老中医会诊。老中医辩证为“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加味而愈。可见此案患者病在血而根本原因在“营卫”,对病而治是徒劳的。

在一个完整的病程中,由于人体正气和病邪的矛盾斗争是动态的,所以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可以发生质的变化,但疾病性质不变,这就使一个病程里出现几个不同的“证”,所谓“同病异治”。有时候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的疾病而导致的根本原因却可以是一样的,则中医的“证”是一样的,所谓的“异病同治”。这充分说明“病”和“证”二者之间有联系,更有区别,互相取代是万万不行的。

c.“症”:即症状。是“病”和“证”的外部表现。为患者或他人的感觉器官能感觉到的健康失常的种种状态。具有繁杂性、片面性、局部性、变化性。中医和西医分别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对症状进行分析以“辩证”和“辩病”,所以有了“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a.“病”:人体生理失常或受损伤的本质内容。无论现代科学手段对病的认识多么深入细致,除非是濒死之人,“病”相对于人体的整体来讲总是局部的变化。仅仅针对这种局部变化的任何治疗也必然属于片面的治疗。这种片面治疗是否有效及效果大小最终取决于人体的正气状况。有的片面治疗方法会对人体正气产生相当的伤害,虽然短期内可以减轻某些疾病症状,但长久的作用是有益于疾病的东山再起。西医理论以“病”为核心创立形成,其治疗理论也是以这种片面治疗方法为主,因其具有科学之外衣,致使医者患者难于摆脱片面治疗的迷惑乃今日医界令人痛心之处。b.“证”:是导致人体疾病的根本原因。是疾病作用于人体之后,人体正气与疾病矛盾关系的本质反映。为中医所特有,是人体患病之后体现整体反应的一个概念。是人体状况、疾病状况及二者互相作用的本质反应。它突破了“病”概念的片面性,是体现中医优势的特有概念。c.“症”:即症状。是人体患病后的种种现象性表现。由上述示意图可以看出:有的症状侧重反映疾病的方面,如症1;有的症状侧重反映人体正气方面,如症2;有的症状侧重反映疾病和正气的关系方面,如症3。无论症状表现多么繁杂,所有症状都无例外地属于现象性表现,都属于人类感性认识范围之内,是中医辩证和西医辩病的感性材料与客观依据。

医理简悟(3):“证”的理论意义

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证”这个概念上,举凡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一切与人体健康有关的方面,只要对“证”的形成转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会在“证”的内容中有所体现而成为施治的考虑对象。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正确的辩证过程中即辩识出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上而不仅仅是理论内容方面的面面俱到。

“证”有时侧重反映人体正气状况。由于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以抗病而使疾病表现为迁延状态,此时运用抗病之药,因为人体正气无法配合而使药效不能发挥,甚至于反而更加伤害本已虚弱了的人体正气,对疾病助纣为虐。此时人体正气的虚弱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用具体的辩证方法认清虚之所在,投以恰当的补剂则为当务之急,这是中医的长处所在。

“证”有时侧重于反映人体所患疾病的状况。此时人体正气尚可支持与疾病的斗争,二者互相对峙,病邪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祛邪是当务之急。在保护人体正气的前提下可以以攻邪为主来加速疾病的痊愈。在这种情况下,西医的对病治疗是会有一定疗效的,如细菌类疾病,西医的治疗甚至于有更为快速的疗效。

“证”有时反映人体正气与疾病相互作用的状态。此时要依据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各自表现情况而扶正和祛邪同时进行或先后施治,具体的辩证过程这里不谈。

可见“证”无论多么复杂,不出上述三个地界,也就是说“证”的范围是有限的。而“病”的表现就是一个无限的情况了,不仅已经确定的病名是一个庞大的数量,新发现的病也层出不穷。以“证”统“病”,就是用有限来驾驭无限,执简驭繁。中医的具体的辩证方法构成的辩证体系恰是这样的一个神奇的执简驭繁的思维特性,待下文慢慢道来。医理浅悟(4):“症”与“辩证”和“辩病”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来讲,“证”“病”都属于理性认识范畴内的概念,需要人类的抽象思维过程来加以把握。“症”则属于感性认识范畴内的概念,属于人类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感知的现象类的东西,是人体健康状态失常的种种表现。就是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得到的结果,也属于“症”,属于感性认识。仪器只不过是人类感觉能力的延伸而已。所以,任何情况下,“症”的认识也不能代替医者对“证”和“病”的判断。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有特定的成系统的理论方法的指导,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过程才能够实现。

用西医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这个由“症状”到“疾病”的思维过程就是西医在诊病治病,而不论你使用的是什么药品。

用中医的理论方法来进行这个由“症状”到“证机”的思维过程就是中医在诊病治病,而不论你用的是什么药品,如在张锡纯那里,阿司匹林就是一味中药。医理浅悟(5):中西医之本质区别

中西医用不同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分析症状,所以同样的症状在中西医看来所具备的病理意义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西医以“病”为核心构造自己的理论体系。西医的由“症”到“病”的分析及治疗方法,是用形式逻辑规则建立起来的,是归纳演绎的平面推理关系,以各种实验数据和尸体解剖的结果做为客观支持,一步一步环环相扣,由前题到结论,承接关系十分明确。临床用药可以数量化,谓之科学性强,这种治疗上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化”实际上是丧失了个体性,使治疗流于片面,有时甚至难于避免对人体正气的伤害。

西医的这个特点,使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成正比,理论水平高的医生大多临床能力也强。而提高临床能力必须以加强理论修养为必要条件。

西医对反映“病”的症状注意的较为充分,而对其它症状则注意不足。西医重视客观检测得到的症状,因而对器质性病变研究的较为透彻。对主观性症状则不如中医把握的实在,因而对功能性疾病多无善法。

中医理论以“证”为核心构成,致力于寻找导致疾病的根本原因。中医的由“症”到“证”到“方”是用辩证逻辑思维方式构建形成的“理、法、方、药”体系。

中医的思维方法是以有限统无限,执简驭繁。根据不同的辩证需要,将人体划分成有限的几个层次,将疾病对人体的影响的性质划分成有限的几种情况,而这些有限的简单因素按不同需要排列组合起来就进入无限序列,可以针对临床上疾病的无限性。这是一个神妙的理论体系。

中医的辩证体系首先是正邪辩证,再具体化为八纲辩证,然后是主要针对寒邪的六经辩证、主要针对温邪的卫气营血辩证、针对人本体的脏腑及经络辩证、针对湿热的三焦辩证、体现人体生命动态存在的时间辩证,构成这个执简驭繁的立体辩证体系的主干。

因为构造这个辩证体系的思维方式是辩证逻辑,上一环节对下一环节是指导关系而不是西医的那种环环相扣的推理关系,所以中医的子系统理论的独立性较强大,熟练掌握一种辩证方法就可以获得较强的临床能力,甚至于对指导这种辩证方法形成的高层次理论如运气学、易经等丝毫不了解也无妨这种临床能力的发挥。外行人以为中医自身都没有一个统一理论,孰知这正是中医理论的富有发展潜力的特点所在!

由上述分析可见,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一时是难以做到的,但可以互相参验和吸纳。在临床上则中西医治疗方法可以配合使用以取得最佳疗效。医理浅悟(6):举例说明“病”“证”“症”三者的关系

某男,30岁。腹胀、排气数日。曾问过西医,西医诊为胃肠功能紊乱之病,宜服玛丁啉。又问我,我开始以为是胃肠气滞之证,和西医所诊断的病是一回事,可服开胸顺气丸之类。后又细问腹胀之规律,言白天工作时间不明显,唯晚上躺床上睡觉前较为厉害。我恍然大悟:此乃脑力劳动耗费心力,影响到了胃肠神经功能,是典型的归脾丸证!且气滞之腹胀多伴以排气不畅,得矢气则缓解,而此人之腹胀伴之以排气,而腹胀每以睡前精神放松之时明显,是由劳心而伤脾,嘱服归脾丸一盒而愈。此例如不详细询问所有症状而仅从胀气之症状出发,认定是脾胃气滞之证而用开胸顺气丸等药,则犯“虚虚”之誡矣!从中可以看出“病”“证”“症”三者之关系:“病”是人体失常之处,“证”是导致人体失常即“病”的根本原因,而“症”是“病”“证”的外部表现。当三者一致时,如上例如果胃肠功能紊乱是腹肠胀气的根本原因时,就是“病”“证”“症”三者一致的情况,此时“辩病治疗”和“辩证治疗”也是基本一致的,都可以取得临床效果。但是,当导致“病”的根本原因不在“病”的范围之内的时候,如上例导致腹胀即胃肠功能紊乱的根源是用脑过度时,此时“病”“证”就不一致了,如果仅仅“辩病治疗”就无法取得理想疗效甚至于加重病情。

当“病”“证”不一致时,使患者最感痛苦的仍然是“病”,体现“病”的“症状”是显著的强烈的。这时候,没有“辩证”意识的医者必然为“病”所迷惑,而奋力于对“病”的“斗争”之中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体现“证”的“症状”反而是不明显不强烈,具有隐蔽性,张景岳大师所说的“独处藏奸”就是指这种情况。此时就是对中医辩证功夫的一个考验了。

细细品味“病”“证”“症”三者之联系与区别,于加强中医的“辩证论治”意识大有必要!

医理浅悟(7):辩证是对“症”的感性、“病”的片面性的思维超越

“症状”一概属于感性材料,是人的感官对人体异常状态的反映,都是现象的性质,除非极特殊情况,“症状”是不能够反应导致人体疾病的根本原因的。就是现代仪器的检测结果,也不过是延长了的人体感官的感知能力得到的微观“症状”而已,这种微观“症状”和“病”的一致性大为提高,但仍然不能够取代中医的“证”而只能属于“症状的性质”。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诸种辩证思维方法,是在感性的“症状”的基础上,通过辩证思维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用抽象的辩证思维把握到了感官无法感知、技术手段无法检测到的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表现为对具有中医特色的“证”的判定。这是对“症”的感性、“病”的片面性的一种最大限度的突破而最接近于对人体患病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中医的辩证过程,就是一个对患病人体的各种症状用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来进行分析以寻求人体之所以患病的根本原因的过程,表现为对“证”的确认。辩证过程必须以感性材料即“症状”为依据,在尽可能搜罗所有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用具有中医辩证思维特色的抽象来对症状实现一个理性突破,寻求到人体患病的本质原因“证”,以之做为治疗目标。这是中医的特点及优势所在。

“症状”及检测指标属于现象而“证”属于本质,所以“症状”和“证”的关系类同哲学上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一样。有的“症状”和“证”的关系较为直接,称谓“主症”,有的“症状”和“证”的关系较为间接,称谓“兼症”,而有的“症状”和“证”的性质相反,称谓“假症”等等。

如果不理解透彻“症”和“证”的辩证关系,便容易为“症”的感性而好认识所迷惑,以“辩症论治”来代替“辩证论治”,成为一个层次肤浅的庸医。

现代检测手段虽然将“病”即人体的损伤情况认识达到了微观水平,但仍然超不出片面的性质,有的“病”的认识达到了对损伤本质的认识,而有的“病”的认识尚还停留在“症状”即现象的层次上。对“病”治疗只能是一种片面治疗,有时对人体的伤害是十分可怕的。

中医的“证”实现了对“症”的感性和“病”的片面性的理性突破,只有“辩证论治”才体现整体性和科学性。

弄明白了“症”“证”“病”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就可以理解古中医在构建辩证体系时执简驭繁的神奇思路,下边试谈一下个人浅见。

医理浅悟(8):邪正辩证与执简驭繁

有大中医家曾简括而言:中医就两个病,一个是正虚,一个是邪实。所以中医治病也就是两个方法,一个是扶正,一个是祛邪。“病”做为人体损害的状况可以有千变万化,而导致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则不出邪正两端。而正虚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阴阳,而阴阳可以落实到气血津液上,可以落实到脏腑经络上,可以落实到表里上下诸部位上。这样层层划分的结果,使正虚一端具体化到了相可把握的程度,可以应对临床上各种正虚的特殊情况,这就是中医“执简驭繁”的思维方式。同样道理,邪实也可以划分为气滞、血瘀、水饮、痰、湿、*、寒、热等有限的几种情形且各有对应的治疗方法。就是当今令人谈虎色变的癌症也不过是正虚基础上几种邪实的相互胶结所导致而已。

所以中医治病,虽然所运用的方剂种类多端,临床随症加减变化复杂,也不过是扶正祛邪方法的具体化。医者必须时刻将“邪正”二字牢记心头,该扶正时扶正,该祛邪时祛邪,该二者兼顾时二者兼顾,才不会被“病”的片面性所迷惑而走上“辩病治疗”来取代“辨证论治”的歧途上去。

这就是中医辩证方法上首要的“执简驭繁”的一条思路!医理浅悟(9):邪正与治未病

某大中医家曾在书中言给一患者调治消化系统疾病,服药五十余剂而无寸功。医院检查,发现肠中存一异物,经手术取出后诸症全失。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情况:病邪为主。倘若存有异物之处生有肿瘤哪?手术切除后是否就完事大吉了哪?显然不是。因为肿瘤乃人体自生之异物,试想,在一切正常的人体内会凭空生出这种异物吗?若不将人体正气异常的根源消除,肿瘤岂不切而复生!实际情况也证明了仅仅切除肿瘤并不是最佳治疗方法。证明人体自生之疾病必有正虚的前提存在,邪正二者互相依赖存在的。在邪气形成显性疾病之前,正虚和邪气积累的情况就已经在进行了,而“治未病”应该就是这个阶段上的及时调治。

“治未病”从字面上看是自相矛盾的:没有的病怎么治疗?其实这是中医预防思想的体现。可惜后世对此没有进行广泛开发,实际上是一极大损失。如有一妇女60岁,左半身虚乏麻木无力,求我诊治。我反复诊问推敲,确认为补阳还五汤证的前期。因个人身份不是医生,为求稳妥起见,将补阳还五汤意纳入薛氏全息汤中,使之服五十余剂,竟大获成功。不久在河堤上遇一70岁老者,戏让我切脉,则左脉弱极,询问之则左半身子麻木无力久了。劝其速服补阳还五汤,不以为然。后果发中风偏瘫而入院治疗。由此我悟及:猝中之病,发作前必有相当一段形成期,而治疗之方皆预防之方,这就是我理解的“治未病”。可惜,现代的医疗体制是排斥这种“治未病”的!

当然,“治未病”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我非医者,更非上工,自学的一点体会,未知确否,望知者指正!

医理浅悟(10):八纲辩证与执简驭繁

八纲辩证是邪正辩证由简到繁的第一步,和邪正辩证一样属于中医基础的辩证方法,比较的抽象。这里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西医已经确定了的疾病名称从数量上来说是相当可观了,而将来肯定还有不断新发现的疾病,这就如同人类已经谱好的和不断新谱出的歌曲的数量一样,是一个无限数列。但真正的音乐人并不会一首歌一首歌的去学习掌握,而是精熟八个音符即可。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言:“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而八纲辩证之于疾病的关系恰如八个音符之于具体歌曲的关系一样,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人类已知的疾病还是还是将来发现的疾病,只要是发生在人身体上的疾病,则不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八个范畴,所谓“万病不离八纲”。人之病,不是阳病,就是阴病,要不就是阴阳皆病等;不是表病,就是里病,要不就是表里同病,半表半里之病等;不是虚病,就是实病,要不就是虚实夹杂之病等;不是寒病,就是热病,要不就是寒热错杂之病等。由此与中医的各具体辩证方法及治法方剂相对应,可以有效解决临床上各种复杂情况。这就是中医分析病机的“简”处,虽然与临床的“繁”还有相当距离,但却是解开临床繁杂情况的一把钥匙。

西医注重对疾病的研究,而已知之疾病繁多,未知之疾病无限,所以大有为“病”所牵,疲于奔命之势。西医为了应付疾病的繁杂则只好分专业分专科,分的越来越细致,实际上是把西医的片面治疗的缺陷极端化。试想天下病种之多如同歌曲的数量一般,而且还在不断的产生新的,若音乐人不研究八个音符而逐首逐曲的去研究每首歌曲,恐怕只能是在音乐的大海里溺毙而已!

懂得了中医的“简”,才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繁”,而不会在中医的大海里迷失方向!

脏腑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全部生理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每个系统各有独特的功能作用,其中尤以肾水系统为重要,养生治病者不可不加以特别注意。首先,肾精乃一身之根基,其与其它四系统有一个特殊的关系:凡脾肝心肺之精气有余时,不在本脏贮存,而是均输归肾系统贮存;而当脾肝心肺某个系统的精气不敷使用时,肾就会用自己所贮存的精气来加以供应。由此可见肾中精气充足与否对人身健康的重要作用。其次,肾和心又属于少阴枢机,对肾中所贮存的精气的使用方向有决定作用:是反哺全身各处还是通过性生活输泻到体外——贮存于肾,取决于心,心思、心念在肾精的使用方向上起决定作用!其三,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任何生物个体都遵从“传种优于保命”的原则来形成其生理特性。传种第一,繁衍后代第一,相对于种的延续来说,个体生命的存在是次要的事情,性生活可以靠牺牲生命来进行!就是说,当人肾中精气匮乏时,反因虚火的旺盛而更容易进行性生活。此时肾可以强行劫取肺脾心肝本不足之精气来完成性行为以便使个体生命结束前最大限度的完成传种接代的任务,这是所有生物个体的本能,体现为其难以抑制的欲望冲动和性生活的容易进行。所以传种接代的任务必须在年轻精气冲足时及时完成,待中年之后,精气自用日益不足,从养生角度说节欲实为第一要事。过分的性生活于养生的害处随处可见,唯人们不懂的上述道理而浑然不知罢了。人年至60左右岁而猝死之人中多为男性,罕有女人,为什么?这样猝死之男性,大多是竭力房事之徒——稍加留心自见端倪。例一:某富户年七十,娶一小妾。婚后第二天与人聊天时,细心人见其鼻头不时滴下清涕——而前两天尚未有此态,可见肺金中的精气为肾所强行劫取,先现不支之相!未及一年,富户暴猝。例二:本人在某农村小学上班时,和村干部多有接触。中有一年七十的老者甚健谈,颇获我好感,暇时与之聊天,他忽然长叹一声:“我命苦啊!”我急问奈何有此一说?他道:“我老伴去世的早啊!”言之不胜戚然。没有人际机智的我哑口无语。未及一年,闻此老在邻居玩麻将时猝然而亡。原来,不久前与一年轻妖媚女性再婚,其与我聊天时长叹者实为引出此小老婆也!岂是思恋前老伴哉?结果可知矣。想那自小出家修行之人,逝后火化尸体,多有舍利子形成。此必是其人心性坚定,毫无欲念,终生不遗,则肾之精气反哺诸骨骼,使个别地方的骨质发生了质变,坚硬如石,火不能焚,而成舍利子!其理可叹。肾主骨:曾有数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求治于我。其实此类疾病治之不难,难在防止复发,防止复发的关键在于节欲,否则百药不效。治好后听嘱节欲且久服地*丸补肾气者,多十几年没有复发。从五行的第二层次上看,心肝脾肺各有“肾”的层次,所以肾虚一证,可以体现为五脏六腑的各方各面的疾病,“证”简“病”繁,这便是形成中医“执简驭繁”思维方法的临床基础。其它各脏腑导致疾病皆同此理,可以类推。今之开放社会,素质低劣之人一经温饱无忧便以恢复兽性生活为骄傲,病不旋踵,皆因昧于此理也!此理不独为我中医所知晓,外国明达之士亦有觉悟者,可看富兰克林《自传》便知。

自治简记:(1)护牙记本人自幼患气管炎病甚严重,成年后缓解。38岁那年身体崩溃,有濒死之感:满口牙疼,牙龈萎缩,眼睛涩痛,结膜剥脱,失眠,胸闷气短,食欲不振,便秘,尿频尿急尿等待,会阴部潮湿胀痛,左手脚麻木,以生气时尤重,手脚脱皮如摘套,胆怯如人将捕之状,后背时觉麻木。急强看医书,自学自治,历十几年才得恢复。择其重点述于此,以助同好者感悟医理。首先是满口牙疼,牙龈萎缩。因为我刷牙是拉锯式的不良动作,导致两侧下牙根部严重拉伤,最后疼痛固定在了左下侧牙上,其牙龈处出一脓疱,每一周左右破溃一次,溃而复出。先到镇卫生院牙科求治,医生带答不理,漫不经心道:“你愿意拔就给你拔去!”。其时我已经读了几本牙科之书,知我之左下侧牙齿应该用“根管疗法”,保住旧牙为上策。再到县城世家牙医诊所,牙医装腔作势的瞅了一眼:“拔!”。我问:“不是可以根管疗法吗?”,牙医断然回答:“来不及了!拔去,可以镶金的镶银的镶玉的……”,好像这些都比原生的好的了不起!医院牙科,众医异口同声,一拔了之!四是我一同事之妻子在邻镇卫生院牙科,我去求之,态度甚好。将牙根先磨大再补上,然而牙龈处脓疱照出不误,丝毫也无改善迹象。因其分文不收,故往返数次,每次皆重复这同一技术手段。暗想:虽不收费,如此反复下去,只怕牙不拔也会磨碎了!惧不再去。如此迁延两年之久,后本村来一牙医,我与之摆谈,她见我于治牙之理甚是明晰,欣然为我施以根管疗法,十分成功。我向她诉说两年来求医之遭遇,她说:“拔一个牙再镶一个牙能挣你几百元!这个根管疗法啰啰嗦嗦的才收费25元,如不是看你懂的,谁为你做?”我这才恍然大悟:天下枉拔之牙不知几千万矣!幸我固执,终能保住此牙!从那时到现在已经15年了,原因生牙依然在为我服务。

自治简记(2):左手脚麻木为病所迫,曾访当地数中医,或言语庸俗,或态度傲慢,皆不堪托命之相。后闻邻镇有一负责任的中医,求诊者甚多,我吃其汤药近千元,果有好感,唯左手脚麻木如旧,该医拒绝再开方,认为调养即可。我不甘束手,看书思索一年,认为我左手脚麻木且与情绪相关乃厥阴肝经之病。又看书思索一年,找到对证之药逍遥丸。到药房买药时,只有加味逍遥丸,药店人员说“加味就是药效更好!”,当时我也不解加味之意,购而服之,加量到五倍量,服约月余,左手脚麻木基本解除。然而原本怕凉的胃寒自此骤然加剧,方知加味逍遥丸所加之味丹皮、梔子乃寒凉之品,于我阳虚之体殊为不利。药误加重胃寒,折磨我数年!

自治简记(3):胃寒胃寒终日如揣冰块,尤其是每夜12点后必醒,醒后胃寒如冰窖一般,须伏卧热炕上,良久寒意略减才得以再次入睡片刻。吃附子理中丸没有丝毫反应。情绪不佳时,寒意加重,只觉胃收缩变小如核桃,虽然饥饿异常也饮食难下!反复研读医书,见有“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二语,自思幼年气管炎严重,平时也多痰,想必胃中老痰不少吧!而上焦之痰,以探吐为善。主意既定,于当夜睡觉时,将一枕头垫于腹部俯卧而眠。12点后醒来,觉口中酸涩味道,饮一大杯盐水并且以手探喉,强行呕吐,先是稀粘液中夹有条条血丝,后觉块状物从喉中涌出,以为是未及消化之食物,细看才知道竟然是如玉米粒大小之固体痰块历历。如此反复探吐约一个小时才觉吐净,只觉身乏至极,第二日无力起床。自此胃部之寒不似冰块之聚敛而如寒风之嗖嗖,诸症状减轻而未根除。恢复一段时间之后,二次探吐,并无痰涎呕出,则可判定痰去而瘀存。再经反复看书思考后认为非大*哲虫丸不能除此顽瘀,因其为凉性之药,故配以附子理中丸,先日服两丸,渐加量至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五丸,共15丸。坚持既久,忽一夜痔疮处痛不可忍,俯仰皆难入寐,其苦难言!然第二天发现多年的痔疮竟然消失无踪,真意外惊喜也!自思胃部顽瘀将可撼动矣!果然十几天后的夜间,胃部只觉如春水溶冰,层层推进,巨寒大凉之感觉瞬间消逝。非亲身体验,真不敢想象!本当停服大*哲虫丸,经验不足,以为扩大疗效,故此药丸未减未停,数日后双眼结膜充血,急停服,五日后充血自行吸收,且眼睛症状亦有改善感觉。(补充:痔疮愈后,与一中医朋友诉说,医院何必再用刀子耶?朋友回答:上医学院校时,教师曾告诉他们说,水蛭粉大剂量服用可以治痔疮。一有痔疮同学服之25克,第二天大便下血,惧不再服,然痔疮亦愈。老师嘱咐说:以此自治可以,切不可用于他人。否则,患者害怕,药典不容,断外科医生之财路,生无穷之后患!朋友说:以此治痔疮,花费小,不伤元气。但犯法!况手术治疗,挣的多,治后还有较可观的复发率,医院财路,患者又甘心情愿,这是现代医疗制度的妙处!我们尚不敢妄为,你须善自珍重!我归而叹之:中医不灭,天理不容!)自治简记(4):除水经上述一系列自治之后,虽然胃寒有重大改善,但凡环境温度低下,身体其它各处尚不觉如何,还是胃部先感觉寒冷而不耐忍受,服乌头附子类则明显寒觉舒服。而此间发生两次心律失常,服乌头赤石脂丸去赤石脂而可以速愈。仰卧放松,以手连击胃部则可闻及如水嚢受振之声“咕噜咕噜”,认定是胃中存有大量积水:水气上犯凌心则心律失常,有外寒则内应之。反复思索后,设计以实脾饮合桂枝茯苓饮加乌附熬汤而服。初服此药是早饭之后,服下后胸腹略有不适之感,午饭前一阵子恶心呕吐,吐出全部服下药液。思之应是药性热而为寒病所格拒。第二天原方加入数味凉性之佐药,再于早饭后服下,只觉药之热力在腹中稍稍持续便消失,既而浑身上下爆发一股寒气,一时之间如赤身裸体于冰天雪地之中,全身颤抖不止。幸于古人医案中见过此类暝眩反应的描述,当时尚以为是古人写东西喜欢夸大其辞,谁知今日自己亲身体验到了!心中明白是陈年旧寒为热药逼出的大好反应,急忙打开电热毯,盖上三层被子,依然浑身上下冷颤不休,直到中午12点才停止。经此一场,胸部大觉舒畅,而胃中水声如旧。当时方中有制川乌10克,制附子30克。我将制附子的量逐渐增加,当加到克时,服下药汤之后,便亟不可待奔向厕所,一时间如自来水龙头打开一般,不知道泻下多少水来,出厕时,自觉身上十分乏力。如此连续五天,每天一次。第三次时身乏至极,眼前一黑跌倒在炉子上,所幸炉子当时没有升火。待缓缓醒来,勉强移躺床上,心中暗想:“幸是自病自治!否则,哪位医生肯为我如此用药?就是有敢用的,若本人不知医理,必以为医生用药有误也,岂敢坚持配合服药?”自此番用药之后,又觉身体大有恢复。当时也想到应配用一定剂量的人参是合适的,退而求其次,*参*芪也应大剂量用上,自恃年龄不大,于此忽之,实有气脱之危险,事后思之深觉侥幸!自治简记(5):通结因自幼年就患气管炎,在胸骨后偏下方的地方有强烈拘紧结块之感觉,每用力吸气时此位置便有疼痛反应,而咳嗽、咳痰大多也是这个地方有刺激感所引起。显而易见这是幼年气管炎症的主发部位,是主气管的生理结构有了异常。我怀疑胃中积水就是此主气管生理失常部位为根源,可见,要想长治久安,此处拘紧结块感觉不可不设法加以改善。经反复思考,认为类同于关节炎致关节变形之“痹证”。于是试服全蝎蜈蚣粉以通经络,不意发生了料想不到的反应:未及服上三天,双腿竟软如面条,抬脚走步常不由自主跌坐于地,恐是过敏反应!急服补阳还五汤加大生*芪用量至克,用生*芪近2千克后,双腿恢复正常。估计是过敏反应导致的周围神经炎,医院检查。倘若是为医院科学验证一下,问题怕是严重了!二次用刘绍武大师的攻坚汤,针对我的气阳两虚体质加生*芪30克,制川乌10克。服四十余付,每日排稀便,主气管处略觉有些改善。相当一段时间之后,偶服“甜梦口服液”,此药中除马钱子外,其它药皆曾服过,唯此次服则反应强烈:大排稀便,且胸部大有经络被扩通之感觉!查书得知:全蝎蜈蚣宜于拘紧性之“痹”,而马钱子宜于松弛性之“痹”,那么我胸部气管的堵塞感必是组织松弛过度所造成的了,从一向气虚的体质上看也当如是!于是第三次服药是华佗再造丸、小活络丸,且小活络丸渐加量至九倍量。服后又是大排稀便,且胸中实有通畅感觉。服百日之久,胸骨后主气管不畅感觉十去六七,且胃中残余凉感也近乎全部消失,开始有正常人的感觉了!正写此文章时节,我在日常服的桂附地*丸、大*哲虫丸、补中益气丸的基础上,加服了参苓白术丸,不意服四五天后,忽然右胸肋部先是疼痛、数日后疼处出了片片疱疹,痛减而痒剧,然整个胸部大为畅通,深呼深吸,丝毫无碍!惜参苓白术丸药吃完未购,残余之疱疹收回,胸部不畅感略有恢复。至此主气管不适之处十去其八九。回看15年自学自治过程,深幸生为华夏之人,而华夏有中医之瑰宝,本人与中医有缘分!不然,命休矣!经治简记(1)之所以敢于为他人治病,缘于买到了薛振声老大夫的《十年一剑全息汤》。此书到手后,反复品读,深思其理,请教中医朋友,渐有所悟,然终不敢妄施于人。及至我姐患心脏病,大医之方令人失望,我被逼出手,竟大获疗效。周围有病无助者陆续来求,不忍拒之,多以此方参以己意应对,竟然大多取效。没多少人的病是按书本得的,所以加减药味方面于原书多有突破。薛氏全息汤方子本庞大,再加我的外行加减,实不免“广络原野”之讥,所以各案不列方子,有意者可读原书。只将有助感悟医理者写出,以供同好者品评。“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如获指教,则三生有幸,预为拜谢!案一:某男,63岁,我姐东邻。每当有情绪刺激,或过度劳累,或小便急迫排出之后,必晕厥倒地,全身瘫软,唯余呼吸,约一小时左右则自行缓解。曾趁发病之时,急租车医院检查,一切检测结果正常,医生不为处方,称是癔病,回家自养可也!闻知我为姐姐治好心脏病后,遂来求诊。切其脉则左寸关极虚弱。因同村之人,深知其家世:其家庭成分是地主,在爷爷、父亲挨批挨斗声中长大,又兼生性胆小,终生劳苦之人,节衣缩食的日子,年老气衰,实是必然!询之则说:但有出其不意之响动,必浑身惊颤不已,常觉似有人背后追捕。我断之为心胆气虚,处以薛氏全息汤,服二十付后未再发生晕厥。切其脉则改变不大,嘱其多服以求长效。农家挣钱不易,虽每服药费30元左右,亦不忍再服。一年后来诊,说晕厥虽然没有发生,但又有了强烈的前兆感觉。再以去年之方处之,服十余付未见明显疗效,毅然更方为刘绍武大师的调心调肝汤二方合方使服,大见疗效。后去外地工作的儿子处,临行前来核定药方,儿子将用医保卡代付药费,决计多付。至今十余年矣,晕厥终未再发!经治简记(2)案二:某男,45岁,同村人。知我好医,戏叫我切脉,兼问养生之道。其脉缓,双尺尤虚,知其好内之人,血压偏低,腹畏寒,嘱服十全大补丸和桂附地*丸四个月。一年后,又见面,伸手叫我切脉,更无其它言语,则其脉虚弱甚于去年。我断然道:“你没吃我的方子,而吃了别人的方子但药不对证,身体情况更糟糕了!”。其人道:“当初你叫吃的药,仅吃一周,身体感觉有好感,但没有再吃(因为我不是医生,终不敢相信)。后妻子手骨骨折,医院,问医生个人之事,医生叫服六味地*丸一百天,坚信不疑,虽日觉不妙也服之不辍,以至于每日大便五六次,且浑身疲乏无力!”又问:“再服你说的那两个药可以吗?”。我本不欲再管他,念及同村之人而愚憨之心可谅,私下也有试方之心,便说:“丸药力缓,恐一时难以为功,须先吃吃汤剂,把身体情况扭转一下再服丸药方好!”此际其人信之不疑,催我开方。方成,到本村一合法中医处购药,共服十二付,疗效甚佳。嘱其续服丸药,尚有依恋汤药之意。后数日相逢,对我说:“显些把我吓死!”。原来那日从我处出来,即到那合法中医处,说:“某某不是中医,其处方服之甚妙!你是中医,请为我处方,服之定然更妙!”。于是那合法中医便将我之处方仔细斟酌改动三处,熬三付使之服。熟料晚上仅服半付,第二天早起竟然头肿大如斗!惊恐万状,急去找那合法中医。那合法中医急以我原方熬三付,使之服,头消肿如常。自此按嘱服十全大补丸和桂附地*丸,身体如常。后我问那合法中医是如何改动我的方子的,意在弄清道理。从其支支吾吾,含含糊糊中,我恍然明白:我曾嘱那人服药期间禁忌房事,可能此合法中医为之解了此禁,本是好内之人,借药逞强,故生此变!隐曲之事,心领神会而已。此同村之人本是一个“亚健康”状态,而两误于医,农村中医之现状,实堪忧虑。案三:某男,41岁。某年初冬时节街头相遇,言其双颊颇痒,用手抚之觉遍布小疙瘩碍手,观之亦无异常。问他看过别的医生吗?说乡医认为是过敏,叫服抗过敏药。我告诉他:“过敏药不必服,绝对不是过敏!到底是怎么回事,待我好好想想再说。”归而思之,忽想起不久之前他母亲去世,出殡那天寒风嗖嗖,必是双颊为泪水浸湿而寒风深入,冻住了汗毛的毛囊。由此想到《伤寒论》中“麻*桂枝各半汤证”的“身痒,以其拂郁不得汗出,宜小发其汗”的话,此岂非局部的“麻*桂枝各半汤证”吗?显然用“麻*桂枝各半汤”乃大材小用,师其法不必用其方,发汗即可。嘱其晚上吃疙瘩汤,多加生姜,服后睡觉,覆上双颊取小汗。数日后逢之于途,问“按我说的做了?”答“做了”“效果如何?”答“早上醒来,就完全正常了!”。此虽小案,亦见经方之魅力!经治简记(3)案四:某女,32岁。每天上午约八点开始咳嗽有两年之久,身乏无力,右胸部堵闷感。去医院检查,拍胸片后医生说:右肺好像是有点不正常,但说是气管炎还没严重到那种程度!医院检查,医生听其说闻着烟味则咳嗽剧烈时认为是过敏,开了抗过敏药,嘱其饭前半小时服下。然服下此药后呕吐不止,惧不再服。无奈之下来我家求诊,细询之知其咳嗽但从不吐痰,只吐白沫子。我立即忆起曾看过某医书,书中一大医家嘱咐弟子辈:肺阴虚之咳嗽,不吐痰,只吐白沫子。此种情况临床上少见,但须牢记之,一旦遇上切勿误诊!如此可断此人肺阴虚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我顺势问她:“早上醒来,口干舌燥的厉害吗?”她说:“不仅口干舌燥的厉害,而且一股臭味不知从何而来,刷牙漱口丝毫无所减轻!”我恍然大悟:“你这是肺部积有臭痰,由于肺之阴津不足,臭痰化不下来!我给你开方吃药后,这个咳嗽肯定是要厉害起来,不要怕,这回就不能光吐白沫子了,而是应当有臭痰吐出来——但咳出臭痰来,就说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但吃下去,直到臭痰吐净,肺部通畅,口无臭味为止。”其人表示同意。为之处薛氏全息汤加千金苇茎汤,大致是治肺痈之意,重加滋肺阴之品。时当春季,沟岸嫩苇一尺来高,嘱其每剂药中加鲜苇杆半斤,六付。二诊:其人来说,第一天服下药后,上午没咳嗽,中午开始咳嗽,烈于往日,如不是你事前嘱咐,恐怕要来问罪了!一直咳嗽到晚上,咳吐出几口臭痰来,臭痰从口中经过,直熏的我恶心呕吐!我胸有成竹道:“可见我判断正确,方子略做加减,再服。”如此共服八十余付,痊愈。后思此案:如是没有抗生素的年代,则必成肺痈。其臭味者,厌氧菌之味也,可见右肺为痰阻塞之严重!案五:某女,30岁。患急性心肌炎,经住院治疗后病情稳定,回家调养。日服二十多元钱的西药片,无力行动约半年,闻知我为姐姐治好心脏病后来求诊。先予薛氏全息汤十二付,体乏无力有所改善,出现胸部闷堵,脸部略出红疹子的情况。我立即想到刘绍武大师治心肌炎的专方调心汤合解肌汤,主药就是葛根60克,正是针对此症,毅然为之处此方,嘱咐说:“服后大出红疹子,别怕,这是在排*!”六天后来,说:“我彻底好了!”我问:“出红疹子了吗?”答:“不仅脸上满布,连头发茬子里都是,但现在全消净了,感觉一切正常了!”

辩证思维的精髓用列宁的话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在中医治病上就是时时刻刻的“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搞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化”。比如网上尝见一事:伤寒大家刘渡舟的后人公布了大师生前三个治疗肝炎的案例,有一网民评价说:“各案用药量有隐瞒!”,乍一看此语极尖锐: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嘛!医案公布了,名声获得了,但隐瞒了药的用量,关键环节还是让人无法把握啊!后来细想:就是药量没有隐瞒(当然隐瞒与否我们不知道),那么别的医生遇到的肝炎患者,也很难和案中的肝炎患者的情况完全一致,以至于方子可以照抄,药量可以照搬。中医理论执简驭繁,理论上有简括处,而临床上却最能够处理纷繁复杂的具体情况了,最具有个性化特点了,因人而异,照搬成方的情况就是有也必须以辩证论治为前提条件。西医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于中医理论和临床都是格格不入的。显而易见,该网民的评价是从西医的治病思维方式出发的,没有个体化的“具体病人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意识”而想理解透彻中医是困难的。可见,辩证思维意识于中医是须臾不可离开的!学医杂悟(3):西医的一大贡献西医做为一门有自己特色的医学自有其独特之处,抗生素的发明之外,其对人类最不可忘记的贡献是“疫苗接种”的发明及这项技术在全世界的推广运用,使那些抗原性较为稳定的病*类疾病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有的甚至于是全球范围内的灭绝!其实最早运用此法的还是中医,但中医的具有“循环封闭”特点的理论系统无论怎样发展也难以达到西医创制疫苗接种防病的程度。长处就是短处,优势也是劣势,有特色就有价值。我们肯定中医的价值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的同时,也没有必要隐讳它的不足之处,对西医也应该是同样的客观态度。意气之争,门户之见,于学者无所助益!学医杂悟(4):大*哲虫丸运用体会在老家时节,对仲圣的大*哲虫丸的运用有所体会,几乎半村之人在我指导下服用此药,无不达到预期疗效,服药者无不怕手称快。来城市后,每购此药,药店人员畏之如*,反复盘诘,不敢多售,遂叹良药之被埋没!中药不可滥用,必须有理有据有变通。我之所以敢于放手用此缓用之峻药者,首先是悟其理:仲圣提到大*哲虫丸的文字并不多,其中主要的是讲诸种“劳伤”导致的“肌肤甲错”的瘀血表现。我个人服此药达到一天15丸用量,服用一段时间后,取得了预期效果并且意外治好了痔疮,由此反复思考仲圣关于此药的寥寥数语忽有所悟,认为年过50岁之人可以较为普遍运用。因为仲圣时代的人均寿命不过30多岁,所以那个时代的人能够积劳成伤而产生瘀血适宜用此药的只能是极少数的高寿之人,大约能活50岁左右就算高寿了吧?而今日时代人均寿命接近80岁了,个体人到五、六十岁时还是操心费力的“鼎盛”时期,且到此年龄,谁不是操劳了二、三十年了?各种劳伤已经积累到相当程度了,那么,在这个时候,服此丸药清理瘀血岂不正当其时!其它治瘀血的药也用过,力度显然不及此药。这是运用此药的“理”。中药必须据“症”而用,运用此药的根据是舌下静脉的瘀滞状态。凡舌下静脉粗而凸出,色紫黑,有细络,瘀斑瘀点,年在50岁以上者,但用此药后无一失手。若年龄虽大但舌下静脉不显现,则慎勿服此药,此等人乃先天凝血系统异常,属于易患脑出血的体质。所以运用此药除去明了上述“理”之外,还必须以舌下静脉状况为必要条件,这是运用此药的“据”。虽然同是淤血,但个人体质有差异。大*哲虫丸化瘀之力极强大的,另外还有一定滋阴清热的作用,凡阴虚之人,如某些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可以单用此药;肾阳虚者要配桂附地*丸;脾阳虚者要配附子理中丸;脾气虚者要配人参健脾丸等等,这是中医用药因人而异的必须加以变通之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化”用药于中医是不可以的。该药见效缓,快者半月,迟者百日,所以认症准确后,必须服四到六个月以求取最佳疗效。个别人对此药过敏,表现是服后日大便二十次左右,停服即可。一般有服后大便偏稀而日四、五次者,此排湿也,服半月二十天即可恢复正常。服此药过量的副作用本人体验过两种:一是出血。日服15丸时,取得疗效后未及时停服,眼睛结膜出血,停服五天自行吸收,无任何异常;二是没有睡意。日服二丸一年多,头脑清清,至夜无眠,停服即愈。中医任何方剂的运用,都必须有理有据有变通,不独此药!

学医杂悟(5):“轻可去实”与热邪的特点温病学中有一个“轻可去实”的治病原理,观诸温病大家医案,有不少陷于危重的温病患者,经他人治之无效,而大医家如蒲辅周、赵绍琴等大医家一出手即转危为安,而观其方剂,则药味不多,药量不大,且所用药亦皆平常之味,乃有四两拨千斤之力,令人称奇。徒辈敬问其理,则每以“轻可去实”四字作解。我每观此类案例,初则只叹中医之神奇,后细思之方有所悟:“轻可去实”的法则,是只适用于“郁热”之病情的!热邪本有宣散特性,但在生理过程复杂的活人体内,会由于种种原因“郁闭”于身体某一位置,热邪在造成人体损害方面具有较为激烈的性质,尤其是郁闭在体内的热邪,更容易造成危重的临床状态。此种情况下,徒然清热解*,往往达不到目的,而把导致郁闭的原因去掉,自然会使热邪自行宣散,而此时所用药味未必繁而且重,但能中的,轻描淡写即可,这就是大医家的神来之笔。中医之理细思之颇能贴近人情物理,若能思透,毫无玄虚之处。若不能心领神会,脱离实际情况而绝对化,处处轻描淡写以为“轻可去实”,恐怕误事不小了!中医里有许多类似的话语,如叶天士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是指湿温致病情况下,阳气为邪实所阻塞时,须用祛邪方法来通顺阳气,而不能擅用补阳的药味。如果将此语绝对化,那就糟糕了!学医杂悟(6)寒邪的特性某亲友一条腿忽然疼痛的难以行走,我说:是受寒了!旁有人惊异道:这是切脉切出来的?中医太神奇了!我解释说:未曾切脉,是用中医理论推导出来的。因其疼痛发作突然,疼有定处,时当深秋,又是单腿发作,所以认定是受了外寒所导致。首先肢体经络突发性疼痛,多是外邪所导致。而外邪不出“风、寒、暑、湿、燥、火”,风邪致病,具有游走性;湿有迷漫性少有单腿受病者;时当深秋,不会是热邪,且热邪具有宣散性,若不与它邪相结合,又难单独导致疼痛,况热邪导致的疼痛必伴以红肿反应。只有寒邪,具有收敛凝集之特性,会导致受邪处气血不畅而“不通则痛”。一些中医大家把疼痛都归于寒邪导致,就是有红肿反应的也视为是寒邪郁闭化热,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在分析疼痛病理方面一个执简驭繁的思维方法,极为贴近人情物理。再与中医用药理论相结合,临床上可操作性极强,毫无玄虚之处。嘱此亲友以祛寒之狗皮膏贴之,速愈。中医理论深悉人情物理。如人为什么在凛凛北风里反不易受寒,而身处温室之中则针尖大小的孔隙中透过来的风就能使人致病?因为在热室中,人身体的肌腠毛孔都是处于开张状态,此时一股凉风吹入,必然直接深入筋骨之中,虽不觉其寒但受病深重!这就是“贼风”,必须严加防范。中医之理一旦品透,不唯不玄虚,且深服古人格物致知功夫,实在高妙!

学医杂悟(7):执“简”才能驭“繁”中医方剂甚多,各有不同适应症。为了临床上准确运用方剂,人们十分注重对方剂之间区别的研究,但是一经深入,就感觉繁杂而难于把握。其实,要想准确的把握方剂之间的区别,必须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即共同点。共同点是“简”,区别点是“繁”,执“简”才能驭“繁”。试举例说明如下。如麻子仁丸证,有两个主症:小便数,大便硬。是说小便的排出较平时频繁一些,但不是排出的量很大,如果小便量很大,那就是消渴了。细品其理应该是小肠中有郁热但不是很严重,因为小肠的功能是“分清泌浊”,是大小便形成的分水岭。从这里可以看到阳气的作用:食物中的水分受小肠中阳气的蒸腾作用会按特定渠道履行生理功能后循环到膀胱中形成尿液贮存起来,食物残渣失去一定水分形成大便进入大肠中。当小肠中有郁热又不是很严重时,则阳气的作用偏于亢奋,蒸腾水分的作用加强,但没有影响水分由小肠进入大肠的正常渠道,所以其它水液代谢方式如汗等没有什么失常表现,只是带有较高热度的水分进入膀胱后,使膀胱产生了轻度的湿热刺激症状而尿频,并且由于从小肠中蒸腾出来的水分过多一些,导致了大便较为干燥,形成了“小便数,大便硬”的两个互相联系的麻子仁丸的主要症状。麻子仁丸中药味,一方面是清郁热,再是通大便,三是增加肠蠕动,可见其针对性很明确,是治疗小肠有郁热的便秘,而不是通治一切便秘。今有人一见便秘便用麻子仁丸,实是以“辩病论治”取代“辩证论治”的结果。由此可以推想,倘若小肠中的阳气不足,则随饮食进入其中的水分不能蒸腾到膀胱,那么水分随食物残渣由小肠进入大肠再排出去,就是脾胃虚寒性的泄泻了,这恰是理中丸证。而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源,用附子理中丸治疗虚寒性泄泻疗效会更好。由此可见,麻子仁丸证和附子理中丸证二者之间就有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联系,明了这层联系,对准确理解它们的区别和准确运用它们帮助不小。另一种情况是当消化道中热邪十分强大时,如果水分充足,则会被蒸腾而出,且不再按正常渠道进入膀胱,而是以大汗的形式排于体外,就是白虎汤证或人参白虎汤证;如果水分不充足了,那么大便会变的异常干燥,停积在大肠中,引发一系列外在症状,就是大承气汤证。由上可见,附子理中丸证,理中丸证,麻子仁丸证,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白虎汤证(人参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之间有一个内在联系,就是阳气的由匮乏到略多,到较多,到过度强大,是一个由量变导致质变的过程。弄清楚了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对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真正理解,否则,汲汲于区别,容易陷入一团糊涂。执简驭繁是中医理论的特性,处处有所体现。中医的“繁”的一面人多知之且畏之,必须把“简”的一面悟透,执简驭繁,才能逐渐体会到中医的妙处!而“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矣!”,古大医家,于中医理论的“繁”“简”实早有思考。

学医杂悟(8):五苓散与“眼袋”当消化系统的水分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被阳气蒸腾出去的时候,就积存在消化道内,形成五苓散证即“水逆”证。这时需要水的地方没有充足的供应而“口干舌燥”,外界提供水时消化道又无法接受而“饮水则呕”,这是比较急迫的一种情况,用五苓散治疗。所以五苓散中,利水是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尽快的祛除消化道里的积水。五苓散中泽泻、猪苓孰为君药有所争议。五苓散证是一个水分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情况,该有水的地方少水,不该多水的地方积水,五苓散使之平衡:多水的使之泻之而去,少水的地方使之得到润泽,所以泽泻为君实无疑义,而猪苓只有泻水功能,辅佐泽泻而已。而泽泻利水之外,尚可使少水的地方得到润泽,是中医里的一味妙品,西医利尿剂望尘莫及。导致五苓散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从五苓散方子中可以看出来,就是脾虚——茯苓、白术两味药指出了这一点。而桂枝是扶助和通畅阳气的,阳气的偏虚和不通畅是次要原因。由此想到中年男人的眼袋问题,也是一个体内水分分布不平衡的情况的反映,只不过是积水的程度不是五苓散证那么严重,没有形成“水逆”,而是一个慢性亚健康状态。此时根本原因的脾虚上升为主要矛盾方面,所以用参苓白术散施治是极为恰当的,但考虑到上边的分析,同时加服五苓散当有增效作用。又考虑到此症为中老年人所患,肾虚的因素必不可免,所以再加服桂附地*丸就是比较全面的了。中医治病用药要有理有据有变通,以上说的是理,而出现眼袋症状是据,还要有变通。比如,如果是脾阳虚,参苓白术散可以易为附子理中丸;如果是肾阴虚的则桂附地*丸易为六味地*丸等等。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于中医是格格不入的。这是我关于中年人眼袋问题的一个考虑,恰当与否,还须临床验证。学医杂悟(9):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此语若不假思索,必然导致误解中医临床的特性。如果认为前辈们真的都在药量上保守而不愿传人那是不对的。中医的药量实在是“难传”,因为药量是受中医临床的实际情况所决定的:个体的差异、季节的不同、地域的影响、年龄的老幼等等,虽然是同样的证型,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可以用同一个方子,但药量上也会有变化。在药量上,中医的个体性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始终是一个变量,所以难以死板传授,只能领悟其精神,不能照搬其数据。这与西医的“标准化”迥然不同,恰是中医的长处所在。不理解这一点的人,反而攻击中医治病的方剂不能重复运用,不能千篇一律,不能千人一面,不能像西医那样按体重决定用药量,这是用初级数学的规则来评价高等数学的应用,无知的可怜!就是仲圣的方子,所用的药味是确定的,但药量上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一方面有的药味的用量仲圣说的很清楚,但古今度量衡的变化,却众说纷纭,考证出来的药量差别很大;另一方面,有的药味的量仲圣就是一个含糊说法,如“乌头大者一枚”等。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古今大经方家们出神入化的运用仲圣之方在临床上取得惊人的疗效。因人因时因地因证因病而灵活变通,琴心剑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药量宜大则大,宜小则小,无不安全有效,这是中医执简驭繁的辩证思维方法在临床用药量上的体现。现在有人羡慕西医的“标准化”,懒于辩证,但求省事,用“辩病论治”取代“辩证论治”,以求用方用药用量上可以照本宣科,实在是对中医精髓的背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原则,为中医者时时刻刻不能忘记!

学医杂悟(10):对西医理论的吸纳中医理论细思之有相当部分是从其他学说中借用过来经改造之后才成为中医学说的,如运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等。说明中医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善于吸纳其它学科知识之精华为己所用,显示出其有强大的涵容性和发展潜力。今天,中医理论的这个特性不能丢弃,尤其是对西医理论更要尽力吸收消化,使之中医化以发展自己的理论内容。将西医理论中医化才是中医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中医的现代化,相反,将中医理论西医化不能看做是中医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只能是变相的消灭中医!有一事很能说明吸纳西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大医家姜春华提出治疗温病要有“截断扭转”的手法,用药于病先,也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这个学术观点的正确性。另一位大医赵绍琴对此则不以为然,认为不按照“卫气营血”层次来用药会使药过病所,导致病为药凝而迁延不愈。此两位大医家学术观点上的针锋相对,绝非一时意气之争,且各有临床验案可以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当各有其理论价值。细思之,温病中的确存在着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病源发作于血分,如某些烈性传染病,虽然初发时有一个表证期,但如果此时只见表治表,必然导致以药追病,延误最佳治疗时间,这种情形是很适应“截断扭转”的方法的;另一种情况是病情延留在表证期,如果是整体的表证期就是典型外感期倒还容易辨别,主要是五行的第二层次的表证期,如肝之表证,就容易迷惑了。因为肝在第一层次的五行系统里属于藏血的系统,五行的两个层次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容易把大多数的肝病误判为血分证,而忽略肝病也有表证的存在,而在“截断扭转”观点指导下滥用苦寒重药,导致“凉遏冰伏”,这是赵绍琴大师在救误案例中多次提到的一种情形。看明清温病医案,这两种救误病案其实不少见。在当时情况下,想在疾病初起的表证阶段就能够较为准确的区分出这两种情况来是很困难的。而今天借助于西医病理检测手段就可以较为及时的区分出这两种情况了,对前者施以“截断扭转”之法应该说是合乎实际的,而对后者则以赵师之观点必不至于误事。可见,对两位大师的不同学术观点只有运用今日西医学的知识才能洞悉蕴含其中的实质意义。中医不可故步自封,否则失去与时俱进的机会。从中医理论的发展史上看,中医理论正是靠着不断吸纳同时代的其它学科先进的理论成果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这个传统不能丢,并且还要更加发扬光大!

学医杂悟(11):基因群与中医证型在破译人类遗传基因的过程中,美国科学界有一个设想:找到导致人类癌症的基因点位再想法消除它们,这是典型的西医外科手术式的思维方式!最终这种设想没有获得成功,原因是导致人体细胞发生癌变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单纯而明确的基因点位。癌症的形成,是许多的基因点位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这些基因点位也不是只有单纯的致癌作用,各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这两种作用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一样,不可分离。这其实是在基因层面上证明了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说明在人体内正气和病气是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单纯的消除病气的做法在许多情况下是不能够彻底解决人体致病的根本原因的,也是根本做不到的。这种种基因组合是表达为正气信号还是表达为病气信号,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人体的内环境。违反生理常态的胡吃乱喝、昼夜颠倒的生活,恶化人体内环境,导致病气基因信号的提前过度表达,应该说是人体发生疾病的一大原因。而中药的调治此类疾病,也正是通过改善人体内环境来压制病气基因信号的表达,所以见效慢但疗效持久。也可以考虑到基因作用和中医“证型”的关系。同样的基因组合作用,在不同的人体可以导致不同的疾病损害,因为人体体质即内环境不一样,此时“异病可以同治”;不同的基因组合作用,在不同的人体可以形成相同的病理损害,此时则宜“同病异治”。总之,中医西医都是以人体的生命状态为研究对象,当它们的理论水平没有深入到一定程度时,相互结合是有困难的;如果深入到了一定程度,可能就会实现天衣无缝的结合,比如在基因层面上,当然这还只是一个设想!

学医杂悟(12):王三虎大师癌症理论启发(一):致病邪气关系的质变癌症被中医治愈的个案屡见不鲜,然而从理论上对癌症病机的认识方面一直难以有一个明确系统的表达。王三虎大师近年在这方面大有突破,他提出癌症病机多是“寒热胶结,燥湿相混”等观点,并以此理论用于临床分析癌症患者的复杂症状,立方施治,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反复捧读其书,颇受启发。“寒热胶结,燥湿相混”,其中“寒”、“热”、“燥”、“湿”等致病原因没有超出八纲范围,只是在导致癌症这一顽症方面,正与邪、邪与邪之间的关系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是传统上认识到的简单的并存而是异常复杂、互相胶并、盘根错节。这种关系上的质变,使它们的致病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不是两种邪气的致病作用的加合,而是具有了更强大的新的致病*性。这就决定了用方用药方面也要相应地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这种情况!在个案中,上述这些变化已经发生了,但王三虎大师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来,则对于将这种认识普遍化,提高临床治癌疗效,意义重大。这是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力的体现。还可以推出这一层道理:致病邪气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除非有特殊原因,癌症是难于在年龄较小的人身上形成的。导致邪气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需要许多条件和长久的时间,而这些条件大致都在我们个体的人和整体的人类的把握之中。所以,癌症可防可治。中医理论,从高到低由“理、法、方、药”四个层次构成,虽然如前文所述,上一层次对下一层次是指导关系而不是西医那样的推导关系,各自的相对独立性较大,但在攻克疑难杂症及顽疾大症方面,必须有了“理”的突破才会产生“法、方、药”方面的巨大变化。王三虎大师关于癌症病机理论上的贡献,其意义就在于此!学医杂悟(13):王三虎大师癌症理论的启发(二):癌皆络病通过对王三虎大师癌症理论的思考,可以断定癌症是属于络病范畴之内的疾病。因为性质相反的两种邪气如“寒”与“热”、“燥”与“湿”等,只有在体内细小、曲折的环境中才能够共存,并且,时间一久,而产生互相胶结、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形成新的*性,导致癌症的发生。如同在自然界,广阔空旷的地带是不可能有性质相反的气候现象长期共存的道理一样。所以癌症的发生总是一个静悄悄的长久的过程,一旦有了明显症状时,往往为期已晚。这提醒人们,预防癌症必须注意经络的通畅。除去对证服药之外,怡情志,节饮食,多运动,于保持经络通畅方面,实不可缺少!

学医杂悟(14):王三虎大师癌症理论启发(三):人体维持阴阳平衡能力的再认识如上篇所述,癌症在人体内的形成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人体的维持阴阳平衡的能力较为敏感的话,癌症可能就无法顺利形成。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不存在绝对的“坏事”,人体维持阴阳平衡的能力也当做如是观。常言道“破瓦盆熬倒柏木勺儿”,是说有这样一种人,平日里病病歪歪的,体弱多病,但反而多有享高寿者。其理就是此类人的身体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能力较敏感,稍有“病”、“*”就要发作出来,反而不能在体内积蓄“病”、“*”,就如同灵敏度十分高超的天平,稍有侧重便反应强烈——如此反而不至于有较大的侧重积累最终会导致毁灭性的倾覆。换个角度理解,这可以视为人体排病反应的一种特殊方式。相反,有的人一向身强力壮,小疾小病从来不患,而中老年之后,往往发病即是大病重症。其理在于此类人维持自身阴阳平衡的能力较为强大,短处就是可以积“病”蓄“*”,使“病”、“*”在体内潜伏发展,形成恶疾。由此可见,世界上只有“利”而无“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全在于人的主观把握,注意养生之道,遵守良好生活习惯。本人曾有一次患感冒,因手头有*芪类补药,便熬汤饮服,早上服下,白天一天没有任何感冒感觉,精神甚好,而到了夜间感冒症状发作。如此四五天,猛悟及中医“关门闭盗”之理,急停服补药,而服下驱寒发汗之剂,一剂而汗出病消。由此想到这是补药之力导致的对外邪的闭藏,倘人体自身力量所导致的哪?岂不是自以为身体素壮,连感冒都不得的人了吗?那么此寒邪闭之于体内,终究不做好事,则若干年后,其危害可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一样的辨证,大道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