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被称为“21世纪心血管流行病”,全球发病率逐渐攀升。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率增加。我国目前有约万房颤患者,但其知晓率、治疗率不高,公众对于房颤知识的了解微乎其微,很多患者发生脑卒中、心力衰竭后才知道有房颤存在。
家住渭南今年69岁的曹某是一名退休工人,患冠心病已经15年了,胸闷、心慌气短的症状一直反复伴随着他,医院的“老病号”,8医院就诊时出现了“室速”心律,进行了抢救,因医院建议转诊,患者慕名来到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张玉顺教授门诊就诊,检查发现患者不但患有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慢阻肺等还发现了持续的房颤心律,做了心脏B超后发现心房内已经长有血栓,这相当于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张玉顺教授手术团队立即成立了治疗小组,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先为患者解决了冠脉的问题,随后为患者实施抗凝治疗拆除心脏内“炸弹”。
患者出院后,按照张玉顺教授的抗凝方案,经过一个月的药物调整治疗,来院复查时左心房的血栓已经化掉,“炸弹”被完美拆除,可是患者和家属的心还悬着,因为他们了解到持续的房颤心律还是会让血栓再生,患者随时都有脑卒中的危险,他们深知病人心功能很差,一旦再发生脑卒中就更危险了,所以再次求助张玉顺教授。
病例讨论时,主治医生谢学刚提出:“患者入院时EF值只有25%,心功能非常的差,估计食道超声和麻醉这一关过不了,患者的心脏功能耐受不了,但是持续的房颤心律一定会让患者再发血栓发生脑梗的。”张玉顺教授思考后果断决定:“那我们就不麻醉,采用尖端技术ICE指导下进行,不断的创新技术,治病救人是我们的本职。”
张玉顺教授提到的ICE技术是目前国内先进的超声技术,通过将超声探头置于心腔内,获得房间隔及左心耳的细微解剖结构,助于术中精确房间隔定位及穿刺、左心耳开口径线测量及监测封堵器的输送和释放。经过和家属沟通后,病人和家属都毅然选择相信张玉顺教授团队。
经过几天的调整,患者的心功能有所好转,张玉顺教授团队为患者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和计划,6月6日,赶巧是个寓意顺利的日子,也是第七个“中国房颤日”,患者被推进了介入手术室,然而手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进展顺利,患者的脊柱有侧弯,输送鞘管时就很困难,术中反复造影后发现,患者的心耳竟是畸形的“反鸡翅型左心耳”,开口内径22mm,深度约25mm,无疑为手术操作再添难度,反向的鸡翅型心耳会造成重影,对操作者来说又添了新的挑战,因为心耳畸形,所以心耳型号的选择及放置深度成了最大的难点,较以往正常的鸡翅型左心耳相比反向的鸡翅型心耳大部分被反折,就像一个圣诞帽,所以操作者的心腔操作空间更小,更应谨慎,大家即刻进行现场讨论,想了多种办法,张玉顺教授从容的穿过房间隔,采用了27mm的watchman封堵器输送至左心耳,因为心耳前后端不在同轴线上,所以操作难度更大,张玉顺教授仔细谨慎的调整封堵伞,最终将封堵伞放在了最佳位置上开伞后经过牵拉试验,位置固定良好,完全释放封堵器后造影证实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赞叹,完美的手术操作就像心尖上的舞者完成了精彩绝伦的表演。患者安全返回病房,没有不适症状,家属紧紧地握住了张教授的手激动地说:“张教授,您不光拆了我父亲身上的不定时炸弹,也拆了我们家属心上的不定时炸弹啊!谢谢您!”
年6月6日是第七个“中国房颤日”,西安医院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一位反复住院严重心衰、多脏器衰竭病情危重的患者成功完成了ICE指导下疑难左心耳封堵手术,为房颤关爱日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安交大一附院张玉顺教授手术团队,是西北唯一一家全国左心耳封堵培训基地之一,张玉顺教授本人也被授予全球左心耳封堵带教导师,目前已开展左心耳封堵术百余例,占据西北首位,以往常规左心耳封堵手术需要在全麻下术中进行食道超声定位进行,经过不断地持续改进后简化了操作亦可在局麻下进行,但仍需食道超声,然而对于危重症患者对麻醉和食道超声不耐受一直是难点,此次张玉顺教授团队采用的创新技术实现了新的突破,为危重患者争取手术机会,造福于更多患者。
编辑:朱尔曼
责任编辑:庞亮
往期回顾
?承上启下、滴水穿石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之路
?医工结合倡导者吕毅:做世界磁外科发展的引领者
?信仰点亮人生奋斗成就梦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