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特别是农村近几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心脑血管病住院总费用也在快速增加,中国心血管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
心脑血管是全球首位的致死原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非传染性疾病(NCD)占总死亡人数的71%,其中首位的致死原因仍然是心脑血管疾病,占所有NCD的44%,是癌症死亡病例的两倍。
预计到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总人数将超过万人,中低收入国家最容易被心血管疾病死亡影响,心血管疾病也是女性群体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并且伴随着高血压、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因素在当今环境的迅速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趋于年轻化,30-50岁患者变得越来越普遍。
在心血管疾病中,致死病因排名第一的是缺血性心脏病,第二是缺血性卒中,排在第三的是出血性或其他卒中。
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约2.9亿,其中脑卒中约万,冠心病约万,肺原性心脏病约万,心力衰竭约万,风湿性心脏病约万,先天性心脏病约万,高血压约2.45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50%,城市为43.16%。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尤其凸显的是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大幅升高,
冠心病治疗情况
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心肌梗死(AMI)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冠心病临床治疗手段通常为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简称冠脉搭桥手术,CABG).
根据国家心血管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数据,年大陆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总例数为例(包括网医院数据),较年增长21.5%。
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平均置入支架数为1.46枚。经桡动脉路径进行介入手术仍占绝对优势(90.65%)。PCI术后患者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0.26%)。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直接PCI比例为45.94%,较年(42.20%)进一步提升。
心律失常治疗情况
遗传性心律失常多为基因通道突变所导致,如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后天性心律失常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为多见。
治疗心律失常的主要临床手段除了药物主要有导管射频消融、植入起搏器、植入除颤器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的统计数据,年导管射频消融(RFCA)环比增长13.2%;其中房颤消融环比增长32.0%。
目前,我国导管消融治疗的发展情况是,室上速消融稳步发展、房颤消融追赶世界、室速消融走向世界。导管消融量由年例到年的例,其中,房颤消融年达到例,导管消融治疗量前5名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军队系统。
根据质控中心上报数据,起搏器植入量从年的例增长至年的例,当前起搏器主要适应证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房颤伴缓慢心室率。起搏器分布地区前五名为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内蒙古、青海、海南、宁夏起搏器植入量相对较少。双腔起搏器占比为75%;MRI占比为18%,MRI起搏器占比逐年提高,双腔中MRI比例更高。
根据质控中心上报数据,年ICD植入量为例。ICD应用前五名的地区为北京、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宁夏、内蒙古、海南、青海ICD应用较少。单双腔ICD占比为:,而ICD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也得到进一步改善,年一级预防使用比例占52%。
根据质控中心上报数据,CRT植入量由年例提升至年次,CRT植入分布前五名为上海、江苏、浙江、军队系统、北京,内蒙古、广西、宁夏、青海和海南相对植入量较少。CRT-D比例持续提升占总数的61%。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诊断试剂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