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膜技术研究院
主要事迹
膜技术研究院是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创新团队,拥有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国内一流的学者和科技开发人员72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高级职称人员21人,被认定为国家工程实验室、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在青岛、济南、烟台、北京建设了分中心,是一个立体化多维度发展的年轻创新团队。
膜技术研究院设立之初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公司实现突破发展,一是改革,告别“杂而不精”,在关键技术上攻坚克难,坚持创新,锻造“人无我有”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告别“大而不强”,在主业上心无旁骛,深挖细作,打造“精益求精”的卓越品牌力;三是稳定,告别“多而不全”,在膜法水处理领域上纵深发展,扩充产业链,增强产业韧性,铸造“举足轻重”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默默无闻的执着奉献,用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对标行业先进,面对国家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的需要,对重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加强膜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原创技术研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高性能膜的研究开发为核心、产业化为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敢为人先、引领行业创新的发展之路。一是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分离膜工业化转化,填补国内空白10余项,掌握分离膜制备及应用关键核心技术50多项,完成了反渗透膜的国产化、实现了进口替代,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30项,承担了20多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和30多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的四款产品涉及的企业标准荣获年全国企业标准“领跑者”称号。二是他们在注重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注重引进消化再创新,注重引进人才并积极联合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技创新工作,在新材料制备技术、海水淡化、新型生物脱氮、重金属废水处理回用、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等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和行业技术引领。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民族的灵*,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张伟*带领团队一路攻坚克难,融创新,纳智慧,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感人故事
面对国内频发的多种突发灾害和我国在应对重大灾难抢险救援安全保障措施薄弱、应急能力低的瓶颈,公司果断开展了用于应急救灾的高性能膜产品研发,不为挣钱,只为在地震等灾难发生时,中国一样有先进的应急保障设备。创新需要打破定势,张伟*带领着这个既年轻又成熟的高效团队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大家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披星戴月“连轴转”研发测试,创新之路上,有彩虹,但更多的是在失败中的又一次艰苦启程,许多人心里没底,是坚持据理力争还是退回传统工艺老路?他们坚定地选择了前者,课题组人员总结归纳实验数据,分析失败教训,从人、机、料、法、环里的每一个因素,一路全程跟踪、夜以继日,逐一去确认。配方研发组的张倩茹有严重的心肌炎,劳累过度,就会全身浮肿,在攻关的关键的那几个月,她的大腿常态化地“胖”了不止一圈,就靠着吃利尿的药来坚守岗位,虽然辛苦疲惫,但第一手数据为新工艺打开了成功之门,课题组突破了用膜技术选择性去除有*有害物质的技术壁垒,解决了突发水污染事件中的生物污染问题、复杂水污染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等问题,最终项目科研成果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并使公司成为民*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物资保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反渗透膜是用于海水淡化和工业废水治理的新材料,核心技术被少数的美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掌握,国内85%以上的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年,公司决心下大力气进行“海水淡化膜关键技术突破及海水淡化系统装备产业化”项目研发,从张伟*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那天起,办公室里的灯就总是关得最晚的,从铸膜液的配比到工艺设备智能化的开发,上百项的创新开发计划需要制定和实施,每一项的计划他都事无巨细一一过手。原材料的选择一直是配方研制的难题之一,因为他们不仅想开发与世界一流企业陶氏比肩的反渗透,关键核心的材料还不想国外卡脖子,想尽可能地实现国产化,所以围绕着原材料的合成、处理与应用,大家反复探索,一再尝试,各种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那段时间,年轻同志有些气馁,看着遥遥无期的未知攻关道路,张伟*一再鼓励大家,“骨头是要慢慢啃,拿出坐冷板凳的精神,哪怕‘啃’它10年!”四年后,项目实现了国内第一条智能化生产线的设计和安装,实现了国内反渗透生产线设备的最大设计车速运转,实现了产品关键核心性能与陶氏相当、抗污染指标优于陶氏的反渗透膜产业化转化和进口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