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第期快转猝死,原来是这么来的 [复制链接]

1#

???

著名心脑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说:“一个人的动脉有多老,他就有多老。”这句话也印证了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的医学名言——“人与血管同寿”。

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韩红彦提醒,血管一旦出现看不见的“老化”,就可能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和脏器随之衰退,可以说,血管一老,全身自然就跟着老了!

血管堵塞人体顿成“堵城”

道路老化破损、狭窄,车辆抛锚、发生车祸以及车流量过大,是引起交通道路拥堵的主要原因。而血管发生堵塞也一样:当我们的血管内皮受损,血管壁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血栓就像抛锚或发生车祸的车辆,血液过于粘稠,就像车流量过大。

血管一旦发生“拥堵”,轻则引起疾病,重则致死。当动脉血管堵塞75%以上时,血流量过少,就会引起胸闷、气短、头晕、头痛等不舒服的感觉。即使血管只堵20%—50%,动脉硬化的斑块有时也会突然破裂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导致中风、心肌梗死,造成死亡。这也是造成不少中青年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

这几种行为最伤血管

韩红彦主任医师说,不良生活习惯是血管健康的大敌,具体包括:

大油大肉,血管容易堵人摄入过多营养,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聚集在血管里。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

吸烟伤血管,十年难恢复即使吸烟不多,10年后也会出现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即使戒烟,要过10年才能完全修复血管内皮的损伤。

吃盐和糖过多,血管壁变皱正常的血管就像装了清水的玻璃杯,是很清亮的,但当人吃了过甜过咸的食物后,血管壁细胞变得皱皱巴巴的。不光滑的血管壁更容易发展成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

熬夜族,激素伤血管熬夜或情绪过于激动时,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血液流速变慢,血管表示“压力”很大。

不运动,垃圾囤积在血管如果缺乏运动,血液中的废物排不出去,多余的脂肪、胆固醇、糖分等就会囤积在血液里,使血液变得浓稠肮脏,在血管中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等“不定时炸弹”。

口腔细菌也伤血管口腔细菌产生的*素可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损伤血管内皮。因此,大家千万别以为刷牙事小,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每年洗牙,样样都不能少。

吃点血管“清道夫”

在日常生活中,应少吃高油、高盐、高糖“三高”食品,多吃含鱼油多的食品。鱼肉富含甲硫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及牛*氨酸,有改善血管弹性、顺应性及促进钠盐排泄的作用。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油还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的功能。

多吃富含精氨酸和叶酸的食物。多吃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助于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损伤,例如海参、泥鳅、鳝鱼及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子等。膳食中缺乏叶酸及维生素B6、B12,会使血中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富含叶酸的食物有红苋菜、菠菜、龙须菜、芦笋、豆类及苹果、柑橘等。

多吃天然抗凝与降脂食物。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一定抗凝作用的食物有黑木耳、洋葱、茼蒿、香菇、草莓、菠萝等。番茄、葡萄、橘子中含少量类似阿司匹林的水杨酸抗凝物质。降脂食物有螺旋藻、香芹、胡萝卜、山楂、紫菜、海带、核桃及橄榄油、芝麻油等。

喝绿茶。绿茶中的儿茶酚能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增加好胆固醇的含量,增加血管柔韧性、弹性,预防血管硬化。

多喝水。很多人血稠是因为喝水少、出汗多、血液浓缩所致,在夏天,这种情况还会更明显。但只要补充水分,血液很快就会“变稀”。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把成年人日均建议饮水量从毫升(6杯)上调到~毫升,相当于7到8杯水,这对于预防血稠也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饮水还要注意时间,清晨起床、三餐前一小时、晚间就寝前都应该注意补充水分,而且要喝就喝白开水,果汁、碳酸饮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除了早晚喝水,很多人半夜起床比较多,半夜起来就喝上一口温水,也是有好处的。心肌梗死多发生于午夜两点左右,这个时间补水也很重要。最好别喝凉的,容易驱散睡意。

保养血管离不开运动

每天运动半小时,如走路、骑自行车、游泳、打门球、打乒乓球、慢跑、游泳、爬楼或登山,都能起到减肥消脂、预防血管老化的作用。如果饭前运动,保护血管的效果更好。

身体状态允许的人晚上睡前可进行冷热水交替淋浴,热水温度为40℃~44℃,冷水温度为12℃~16℃。先冷后热,交替5~10次,每次持续2~3分钟,最后以热水浴结束。

猝死前的六大征兆

1.近期出现或加重的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出现活动后胸闷,休息一段时间可缓解,这种现象提示您可能患了冠心病。突然出现的症状表明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还不稳定,随时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如果以前就偶尔有胸闷的症状,近期症状变得更加频繁,程度更加严重,同样说明以前尚属稳定的斑块目前出现了小的破损,并且随时都会发展为大的破损,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遇到这种情况,医院就诊,并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

2.心慌

心慌往往是心率加快的主观感受。不定期出现的心率加快通常是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多数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小,不会引发猝死,但如果是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律失常,则有发展为室颤的风险。另外,很多老年人出现心慌是房颤作祟,如果房颤伴发心脏传导疾病,也很容易进展为室颤。室颤发作后,数分钟之内即可导致死亡。因此,频繁心慌发作也应及时就诊。

3.心跳过缓

心脏的跳动是由特定的起搏细胞发起的,起搏细胞功能变差就会导致心脏跳动速率减慢,严重时会引发心脏停搏。起搏细胞功能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差。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8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也在增加,这部分群体的起搏细胞功能会逐渐变差,心率日益减慢。老年人活动量通常较小,较慢的心率也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因此往往被忽视。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如果出现心率小于50次,血压变低,就很容易出现长时间的心脏停搏,导致猝死。

4.晕厥

晕厥是猝死的重要前兆,多数晕厥是由于心跳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常见的原因包括窦房结疾病、房室传导阻滞、迷走神经张力过高等。晕厥有时持续几秒钟后能自行恢复,如果不能恢复,便会造成猝死。因此,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后应非常警惕,尽快查明原因,预防下一次晕厥甚至猝死的发生。

5.不明原因的疲乏

猝死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发生。很多年轻人工作压力较大,常出现疲劳,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或伴有胸闷、水肿,则应警惕猝死的发生,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心肌炎或心肌病造成的。心肌炎在年轻人中比较多见,通常见于感冒1~2周后,出现疲乏、胸闷、乏力等症状,极易引起急性心衰。这种情况下应严禁重体力活动,卧床静养。心肌病多是遗传性疾病,早期不易察觉,出现症状时多已发生心肌结构的不可逆改变,如心脏扩大、心肌肥厚等,非常容易引发猝死。因此,当出现不明原因的疲乏、胸闷时,应高度警惕心肌炎、心肌病的发生。

6.眼前发黑和肢体麻木

脑卒中也是引起猝死的重要原因。有些卒中起病急骤,几分钟内就会发生肢体瘫痪、血压增高,这种情况下,患者若及时就诊可挽救生命。但有些脑卒中起病缓慢,早期只有轻微症状,患者并不在意。一旦进展,可能引发猝死,因此需要多加留心。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房颤的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数倍。如果出现单侧看不到东西、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或走路不稳、有踩棉花感,应警惕脑卒中的发生,及时就诊。做到早期识别,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综合自生命时报、健康报、武汉晚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