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疆少数民族青年诗人诗歌剪影32496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要多少钱

*少数民族青年诗人诗歌剪影


*塑造了悠久的多元文化传统,*少数民族诗歌以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审美成为了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一批青年诗人的出现,*少数民族诗歌迎来了新的繁荣期。


中国论文


通观*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绝大多数以母语写作,一个普遍特征是他们都无法摆脱自身民族文化和身份的浸染与制约。这种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让诗人在文化心理和个性气质上都显得与众不同,这也会突显在诗人的创作上。执著于对故乡的书写是少数民族青年诗人的一个创作特点。在诗人那里,故乡不只是原始的苍茫,更是自己的精神根基和身份源泉。柯尔克孜族青年女诗人祖拉?别先纳勒把故土比作金色秋苑:“花朵失去了娇艳/落叶铺满金色秋苑/迷失的方向/不知是否能通向幸福的终点/人群在涌动/车如流水,鸟雀高飞/点点残秋撒落在伤痕陈旧的路面/金色裙摆在冷风中摇曳/残阳如火/却留不住逝去的时光/秋天肆无忌惮地袭来/谁能阻止她的脚步/捡起秋季遗落的果实/储藏起来,就像收藏一丝希望/一片未来/树林沙沙作响/高压线随风应和/金色河流低吟一曲民歌/无始无终/孤独的背影/人群渐渐远去/随风摇摆的秋叶渐渐消瘦/太阳依旧灿烂/秋去春来/纯真依旧/没有依靠的港湾/我的根深深扎进金色秋苑。”蒙古族诗人铒达这样抒发故乡情:“我是乌尔禾的月亮/ 洒在艾里克湖上的涟漪/我是乌尔禾的风/画在胡杨林里的水墨/我是围在沙包生活的一粒沙子/从来没有想过和风一起比翼双飞/我是阿拉德山上的一颗石子/从来不怕雨水的侵蚀/我是土尔扈特父亲的一句教导/也是土尔扈特母亲的一首长调。”这种疼痛的乡音乡情,是我们今天面对故乡时最真切的体验和感受。现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里,“故乡”和“家”都是我们曾经拥有却又回不去了的地方。祖拉?别先纳勒就书写了自己的这种疼痛感:“天地混沌/风卷着雪/旋转起舞/舞动着冰冷的长剑/即将摧毁一切/大雪纷纷飘落/小草瑟瑟发抖/被季节娇宠的园林/凝望冰冻的湖泊/风雪戏弄着马耳朵般硕大的叶片/无奈的树干/默默哭泣/谁能改变四季轮回/谁又能让时光回流/把身体藏进混凝土建成的温室里/怀揣的梦想/又该去往何方。”


康德说,两件事让我凝神静气地敬畏: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对自然的言说,与自然的融合,是一个诗人挚爱情怀与普世精神的体现。对大自然的解读,使诗歌文本更为纯粹,语言更具弹性。哈萨克族诗人阿依达娜?夏依苏力坦亲近自然,感知万物,在诗中融入爱与虔诚:“北极熊们/穿着短袖 /喝着啤酒跳着舞/孔雀们裹着*大衣/围着篝火搓着手/骆驼们/在沙漠中央/穿着高跟鞋走着猫步/人类在大洲中举家迁徙 /斑马们却热衷于奢侈购物/如果可以角色互换/她也想变成一只小鹿/在森林里偶遇一只老虎。”对一个优秀的诗人而言,诗歌的言说仅停留在对大自然的吟唱上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对一个有着文化情怀的少数民族诗人来说,如何汲取本民族的文化营养、表达本民族的历史与梦想则是她的使命。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民族传统、寓言和梦想表达的欲望,也是属于这个民族独特的言说方式。


八十年代以来,诸多的少数民族诗人在族群文化传统与汉文书写传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和相互丰富的文化互动中找到了自身日臻演进的发展道路。各民族口头传统丰富多彩,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具有强烈的美学魅力。*少数民族青年诗人诗歌中鲜明的民族特色,大多来自于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史路历程与文化传统的抒叹,来自于对民众独特的审美心理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他们大都善于广泛地汲取民间口头传统中的题材和形象,融汇了各支系歌谣、神话、传说、故事、谚语、格言等口头文学的语言艺术成果,有的也借鉴了本民族古典诗歌的神韵与口诵传统的风采,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哈萨克族青年女诗人古来夏?也拉合买提的《谎骗》采取民间文学素材创作的诗歌话语,更多地借鉴了本民族民间歌谣新颖独特的构思、洗炼明快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比喻、清新柔美的风格。“你又在敲我家星光下的家门/我心里自然又乱了方寸/母亲又停下手中的活计/责怪是谁总这样不让我们安生/月亮在夜空偷笑黑狗也叫个不停/母亲上了门栓/好像怕人偷去了女儿/心越过窗去却不知/给母亲一个什么样的谎言/你说得轻巧:谎骗母亲/本该是女人天生的本领/谎骗母亲?对,一定还要谎骗家人/谎骗邻居,谎骗草原和自己的心情/但是啊,怎么就那么一线鸿沟/最终让我放弃与你的相约?你失望了/怪我无能要听失约的理由吗?一个谎骗了母亲的女孩儿/一定也会谎骗心爱的人。”各民族新诗创作的队伍中,这一批诗人中不乏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者,热爱民间歌诗的审美传统,在世代相承口耳相传、耳熟能详的民间口头传统中探究其深蕴的诗歌精神,并对文化传统进行全新开掘。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诗人在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地域写作风格和特点的同时,也兼具了新世纪诗歌的一些特征,在现代性诗学书写上甚至更胜一筹。随着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他们的诗歌创作在保持丰富性和纯洁性的基础上又注入了现代性的因素。他们固执地用诗歌经验来维护仅存的身份特征和母语的纯洁。


*少数民族诗人诗歌中的基础意象结构和基本诗歌品质仍是带有地方性特征的。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地方性”让他们的诗歌更具民族特色。“诗歌的地理学一方面是关于情感(经验)的认知,经验的场所,经验自身所包含的地理因素为情感表达提供了修辞,另一方面,诗歌的地理学涉及到空间、场所与事物的意义,它是关于地理对人的经验的构成作用,以及地理空间对主体意识的建构作用的认识。”(耿占春《诗人的地理学》)*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显然处于文学场域的边缘,在文化资本的占位上处于劣势。然而,这些少数民族的青年诗人继承了前辈诗人和本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用诗歌书写诠释着个体与民族的文化渊源,向中国诗歌彰显着其独特的文化个性与尊严。边缘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在诗歌的领域,边缘的光芒已从一部分优秀的群体中照射出来,滋润着我们渴望被照亮的心灵。地方性民族传统与现代性的生活理念的文化冲撞在诗人那里则显得更为激烈、奔突。维吾尔族诗人博子蓝的诗歌里面,一方面表达了对草原大地的向往与热爱,一方面又诉说着民族文化基因退化的焦虑和悲哀。“你的面孔是焦虑吗/或者/是玫瑰之向晚的肉体?你的祖国是岩石吗?或者/是新月的沉淀物?飞在黎明的面庞上的鸟啊/你鸟上的是伤痕吗/或者/是传统所遗留的毁灭?”在诗人看来,这片神奇的土地和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民族如今已经生病,在继承本民族的地方性文化传统和抵抗现代文明侵蚀的双重纠缠下,我们似乎了解到诗人的诗学追求和文化价值取向。面对这些文化冲突的时候,青年诗人由于曾亲身经历和体验城市的纷繁多变和世故功利,仿佛游弋于城市边缘的鱼,在细碎的痛苦中寻找着安身立命之所和精神文化的源流。诗人置身于所谓的现代城市文明中的身份焦虑可见一斑。对全球化生存体验的书写,尤其是其中关于民族文化受到侵蚀,从而引起诗人身份迷失的疼痛体验的书写,是今天少数民族青年诗人诗歌最扣人心弦的地方。 对诸如生命、时间、爱等人生基本问题的独特思考,是当下*少数民族青年诗人诗作的又一共同倾向。柯尔克孜族女诗人帕丽达?木合塔尔在《故事的主人公》中书写对爱的无奈痴缠:“我在九月里走丢了/迷失在你冷漠的身影里/哪怕不想热情地呼唤我/也该留存一点儿夏日的温度/开始/就不是特别的日子/遇到你后/天空变得发白/从此/你成为我故事的主人公/我们并没有迟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若早些遇到你/我们都会是另外一种模样/你也不会成为我故事的主人公。”柯尔克孜族女诗人沙里汗?艾山阿曼对爱的另一种理解:“极力想忘却你/却做不到/爱情的*药在心中汹涌沸腾/我一个人走向爱的河水/只是我们不能走到彼岸/乌云压下来/大雨将至/我们之间没有丝毫犹豫/闪电发出威力抛向我们/我们未被忧虑的海水吞没/我没让松枝熊熊燃烧/我没让感情之火燃烧起来/为了你我啃噬自己/我已经没有魔力让你来爱我/我们不能牵手漫步/我们只能选择两条路平行向前/只能远远地爱/却不能任它燃烧/一旦燃烧就只有分离。”


世纪之交随着络环境的逐渐扩张,青年诗人逐步以文学站、高校、地区、审美与表达倾向等因素形成若干小群体,其传播方式主要是以站、论坛及刊、民刊、公开刊物集结为主,个人诗歌博客时兴。评论家杨远宏认为,发端于20世纪的现代诗歌运动既是对千年传承的既定诗意的质疑、挑战和反叛,更是对一脉相承中走向定向化、精致化和既定语词、语言惯性的一种偏离、打破和哗变。*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同样身在其中,有着共同的书写特点和精神气息。在相对优越、宽松与开放的时代环境中,一旦个体写作从压抑到自由,再趋于极端时,其写作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他们常常以一种“反成长”的姿势出现,我行我素,特立独行。他们的写作更多的是非历史化的,是现在时态的,是此时此刻自己的体验。维吾尔族诗人帕思安诗歌《为了你》就像是梦呓,梦是无所不能的,反常规的:“为了你/我坐在黑影的玻璃中/并且/守望我身体的窗户……/万分可惜!/你走过我记忆中的玻璃/有点迫不得已/当我宛若时代之石/从你的身后扬去/我便知道/我不曾有过躯体/有过的/仅仅是方面……”超现实主义对诗歌的贡献在于打破了艺术家惯常的逻辑常理。塔吉克族诗人吐尔地白克?买买提白克的《黎明》:“公鸡不停地叫鸣/我醒了/喊叫了一辈子/声音都嘶哑了/而我仍旧没能把黎明叫醒。”诗人的心境是以一种双重曝光看世界,看底色和折光色,看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能在*少数民族青年诗人诗歌中感受到孤独感漂泊感。现代派诗人无意识地昭示了一代人徘徊于两个世界之间的悬浮心态,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东方与西方,乡土与都市,地狱与天堂……表现出诗人和这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保持距离的意愿。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里说:“诗人就是采撷大地上不可见事物之蜜的蜜蜂,他把人类的痛苦和欢欣采来酿成蜜,供人啜饮品尝。”孤独是诗人的必修课,也是优秀诗人成长的维生素。


应当说,青年诗人的写作的确带有前辈诗人浓重的影子,由于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双层单薄,过分的冲锋和过度的焦虑必然导致作品的先天不足。缺乏生活的底蕴,对生命的体验不足,在题材的书写上,显得过于局限。时间一长,必然流于对语词的虚妄痴迷,更多粘滞于语言、技巧,往往还在表达的冲动中奔跑,个人化的空间有些过度膨胀,诗人的视角也往往限于现实表象,而普遍缺乏个性化的历史想象力,从而诗歌的维度过于单一和执拗,而缺乏容留的视角。青年诗人是一个个性差异非常巨大的群体,这是络的作用,也是社会碎片化造成的结果,良莠不齐的现状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实现优胜劣汰。在当下多元开放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青年诗人应该思考如何面对自我,如何对诗歌本身进行反思更多地提升诗歌文本的审美价值,如何寻求自我的超越和突破,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为引领创新潮流的一代诗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