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城”提升大佛山
“产业强市、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大城市”,这是今年广东佛山市第九次*代会提出的目标。把文化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一个未来发展目标的定位,“文化名城”对佛山意味着什么,将给大佛山带来什么?
千年佛山:传承与弘扬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如何体现这一点?那就是通过延绵不断的历史文化,激起一个城市的内在自豪感与凝聚力。有人问,广州、上海和深圳有什么不一样?广州人会自豪地告诉你:“深圳20年,上海200年,广州2000年,这就是区别。”佛山同样如此。
作为一座有着1300年历史的古城,佛山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对外人来说,一听“佛山”这名字就充满神秘与好奇。据传唐贞观二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遂立石榜称“佛山”而得名。有人说,佛山是一块“福地”,每次台风袭击珠三角,到了佛山都会绕道而走。虽然后一种说法无法考证,但它表达出佛山市民心中的骄傲和自豪。
走进佛山,你会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从“万庙之祖”的祖庙,到500年窑火不息的南风古灶;从中国“四大名镇”到广东四大名园的梁园、清晖园;从粤剧发源地到“武术之乡”,加上散布佛山各地的名人故居如康有为、*飞鸿故居等,让“天下不敢小佛山”。这就是佛山的魅力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佛山市委、市*府明确提出了“文化名城”的目标,给佛山文化发展一个特殊的定位―――立足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传承历史更要弘扬历史,实现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的融合,使佛山“文化名城”真正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广东有一套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如岭南风格的建筑、粤剧、武术、舞狮等,这些在佛山都很有代表性。今年6月21日,国内首家粤剧博物馆在佛山成立开馆,近2万件粤剧展品浓缩了佛山粤剧百年历史,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这就是历史挖掘与弘扬的结果,打响了佛山“粤剧之乡”的品牌。
“文化名城”:历程与归宿
文化成为时下一个热门话题,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那就是文化助推经济,把文化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直接或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对佛山来说,文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与历程,更是一个目标与归宿―――加快文化经济融合,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也成为佛山上下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文化工程的一个最大难处,就是缺乏“抓手”,弄不好就会“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造成这种状况的关键是缺乏内在的动力来源。
三水有个“荷花世界”,近年打出了一个响当当的新品牌,那就是“并蒂莲”,一个十万分之一的并蒂莲开花机遇让三水人给抓住了,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于是有了“并蒂莲”邮票、月饼、结婚用品等系列产品,成立了“并蒂莲公司”,一下子搞得风生水起。顺德大良搞了个“文化凤城”,一系列主题性活动带旺了人气,激活了经济,增强了中心城区的活力与凝聚力。这就是文化品牌的动力之所在。
这只是佛山“文化名城”的一个缩影。如今,佛山文化名城规划纲要已定,发展思路纲举目张,一系列大手笔运作给佛山带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一个以祖庙为中心、计划引资达30亿元的开发祖庙历史文化街区的计划已经启动。投资1.1亿元、以广东四大名园之首的梁园为中心的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也已全面铺开。为期3年的“魅力佛山”正式启动,“琼花焕彩”粤剧文化系列活动、“佛山新八景”评选、一系列高水准文艺演出让人们感受到这座千年古城的内在魅力……
“文化名城”带给佛山的远不止这些,而是一个共同的与使命,一个与“第三大城市”相称的文化磁场,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大城市。
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
建设“文化名城”,佛山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远看,差距较大,佛山文化产业只占第三产业的8%,全部GDP的3.3%,而在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达到20%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往近看,时势逼人,佛山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城市发挥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需要。
尽管拥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一度受到人们的冷落。改革开放之初海外游客数量仅次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和西安秦俑博物馆的佛山祖庙,最低迷的时候一天门票不到30张,这就是惨重的教训。“捧着金碗讨饭吃”,“灯下黑”让人看不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历史的遗忘,让人迷失了方向,失却了自信―――这些都对佛山文化建设提出了空前的挑战。
佛山在正视自身“短处”的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希望与未来。广东“建设文化大省”号角的奏响,佛山“第三大城市”的打造,都给佛山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拂去历史的尘埃重现千年佛山魅力,“敢为天下先”再创佛山新辉煌,“文化名城”佛山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
佛山文化建设的思路已经十分清晰:弘扬历史文化,按照“以文兴游、以游兴商、以商促文”,实现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把握时代特色,满足“现代化大城市”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批高水准的体育文化场馆,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品牌,做大文化产业。据了解,为配合2006年在佛山召开的广东省第十二届省运会,佛山将重点建设“世纪莲”体育中心、“岭南明珠”体育馆、佛山市中心、佛山市图书馆新馆、佛山市科技馆新馆、佛山市中心文化广场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大型文化设施。这些手笔,将大大提升大佛山的城市品位和文化内涵。(姚斌华)
来自:《人民》(2003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