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燚
医疗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自11月30日起,登陆北京卫视、深圳卫视、优酷和芒果TV四大平台,暖心开播。剧集上线以来,热度不断攀升,口碑一路上升,话题持续发酵。数日蝉联“剧集猫眼全网热度冠*”的宝座,可谓是收视口碑双丰收。
很多网友看后发出感慨,尤其是一众家长,直呼医生了不起,儿科医生更了不起!而知名的儿科医生崔玉涛也力荐此剧,称赞它具有正确引导社会风向的重要价值。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作为一部关照中国儿科医生行业、展示青年儿科医生成长的影视作品,该剧同时还探讨了儿童生理和心理健康以及亲子关系等社会话题。
与此同时,职业题材中有关儿科医生的剧集也处于空白状态,《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播出填补了这一空白。剧中,以邓子昂、焦佳人为代表的儿科医生们,围绕着他们的大大小小的困境纵横交错着,编织出儿科医生们日常生活,他们面对这样的“战场”,一边积极应战,一边用自己的“医者仁心”治愈人们的心灵。
近日,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专访了《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夫妻档”编剧王欢和翁海鑫,跟随他们的视角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历程。
谈创作初衷:选择儿科医生题材和真实经历有关
常说,艺术源于生活。王欢和翁海鑫这对“夫妻档”编剧,之所以选择创作这部讲述儿科医生的医疗剧,跟生活真实经历有关。
新剧观察:据了解,你们选择创作这部讲述儿科医生的医疗剧,跟两位老师的真实经历有关?
王欢:是的。我们有两个可爱的女儿。坐拥这一对活泼可爱的姐妹花,对我们来说是无比幸福的事情。但在宝贝们成长的过程中,却免不了医院的经历。我们的大女儿在十几个月的时候,从上呼吸道感染一直发展到肾盂肾炎,免疫系统崩溃,白细胞持续超标。那时候我们跑遍医院,从孩子病发到治愈一共持续了三个多月的时间。
翁海鑫:就连我们家医院候诊的过程中学会的。医院候诊大厅,我的大女儿牵着我的手蹒跚学步的样子。而我们的小女儿在出生25天的时候,就因为腹股沟疝气需要手术。那时候我夫人还在坐月子,我怕她担心。瞒着她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了字。直到手术成功,我才告诉她。
王欢:当海鑫发给我小女儿做完手术后的照片时,我一下绷不住了。我看着宝贝明明穿着最小的病号服,衣服却显得格外大,孩子看起来可怜极了。但就是因为这些难熬的、不愿再记起的时刻,让我和海鑫深刻地意识到孩子的健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儿科医生对于保障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
翁海鑫:我们了解到儿科医生的工作特别不容易。一个护士告诉我们,他们每天吃饭超过八分钟都算慢的,医院里上班。小孩子的病情变化是最快的,医生和护士时刻都为病人准备着,丝毫不敢懈怠。有一位医生已经有七个月的身孕还坚守在岗位,连做几台手术。因为没时间上厕所,上班都不敢喝水。对于儿科的医生,加班的时间大于上班的时间。一旦小病人的病情有所变化,不管是上班还是休息,医院,这叫“看得见的加班时间”。除此之外,还有“看不见的加班时间”,就是回到家里反思病人病情的时间,查找医学书籍的时间以及琢磨解决方案的时间。有位医生告诉我们,大年初一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对他们来说,团圆的日子或许只是另一个星期一。
新剧观察:我们也了解到儿科医生的一些现状,他们是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却差很多,晋升机会相比其他科室也更狭窄,甚至拥有高医术高学历的医生在行业内也难有晋升空间。种种原因导致儿科医生流失比例逐年增长。
王欢:对!这些也是我们创作这部剧的初衷之一。作为孩子的家长,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能够为儿科医生们做点什么呢?这个时候恰好我们接到制片人江薇的电话,她向我们抛出橄榄枝,提议联手打造一部关于儿科医生的电视剧作品。我们当时一听,正合我们心意,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谈故事内核:“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
主题是一部剧的灵*,是一个故事的核。在谈及《了不起的儿科医生》的“核”时,王欢引用了一位西方医生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翁海鑫总结“温暖与治愈”就是《儿科医生》这部剧的主题。
新剧观察:“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这个标语经常在剧中出现,有什么用意吗?
王欢:这是一位西方医生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也是我们这部剧的“核”。“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既神圣,又质朴。治愈、帮助、安慰,这六个字对于每个医生来说,都是沉甸甸!
新剧观察:你们是怎么找到这个“核”的?
翁海鑫:“温暖与治愈”就是我们创作的“核”,也就是说“主题”。但是,一个精准的、一针见血的“核”很少一上来就被发现或者找到,往往是在经过大量的调研、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才逐渐找到的。我们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儿科医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特鲁多这句墓志铭,我们立刻注意到这句铭言对他们的意义。“偶尔是治愈”,说明医学并非万能,在一些伤病面前,即使医术高明的医生也束手无策。但这绝不意味着医生在病人面前无所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医生,除了“偶尔是治愈”外,对待病人要“常常是帮助”,强调了医者的职业态度。而“总是在安慰”,反映了医者的人文关怀,在整个医疗过程中要自始至终都充满关怀与安慰。这是一种人性光芒的传递,是医学真谛的表达,是医生职业生涯的闪光点,也是最能让人感动的地方。所以,我们在创作剧本时,有意地通过人物去传递这种观念,表达出我们这部剧的主题思想。例如我们设置焦佳人与小宇的这组医患关系。小宇因为长期生活在家长重压下导致自我封闭,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看起来有些阴郁。在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本应该是天真活泼开朗,甚至“调皮捣蛋”的,而小宇却丧失了一个孩子的本真,为了让妈妈满意,他压抑、隐忍着自己,很令人心疼。小宇身体上的病并不严重,而更致命的是他的心病,如果没有人拉他一把,他可能就一直生活在沼泽中,最终走向悲剧。焦佳人的关怀就像一束光照向小宇,让他慢慢打开心扉,他开口说了话,露出了微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谈人物塑造:拒绝悬浮,大多角色都有现实原型
在谈及《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人物塑造时,编剧王欢、翁海鑫表示剧中很多的角色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比如“焦佳人”这一角色就是在云南采风中获得的灵感。采访中,二人向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分享了多个真实的感人医患故事。
新剧观察:我看到很多网友评论说现实生活里根本没有焦佳人这种医生,真实的医生要么是看完病就走人,要么是塞个红包才好好看病,你们怎么看?
王欢:我觉得大家对于医生有太多刻板印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焦佳人一样有温度、有温暖的医生。我们团队在采访过程中就听到很多医患之间感人的故事。
我一医院*委副书记、主任医师*敏给我们讲过的一个“小花衣”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年的平安夜,所谓的“小花衣”其实是孩子穿的寿衣。这个孩子得了爆发性心肌炎,到医院抢救时瞳孔都已经扩散了,就连孩子的父母都不抱什么希望,但*院长和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却都没有放弃。*院长说,那时大家心里都只有同一个信念:一定不能让这个孩子真的穿上那件“小花衣”!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那天晚上,六个医生轮流给孩子按压九千次,接着启动ECMO治疗,一直奋战到十一点,终于从死神手里夺回了孩子的生命。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我们焦佳人的原型医生告诉我们的。有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已经无力回天了,患儿家属最终艰难地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让孩子少受点痛苦离开人世。家属们不忍心看着孩子在自己面前慢慢停止呼吸,所以拜托她能好好送孩子一程。她告诉我们,那个孩子太瘦小了,小到他的小手只能握住她的一根手指。孩子刚开始握住她的手指时,她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对于活下来的渴望,她内心万般痛苦与无奈,她面带微笑看着孩子,让他看着笑脸离开这个世界。而当孩子的小手彻底松开的那一刻,她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作为一个医生,有什么比眼看着自己的患者离开更残忍的呢?
翁海鑫:关于收红包这件事,我们也问过很多儿科医生,有意思的是,一提到“收红包,吃回扣”这个问题,医生和护士们就苦笑着告诉我们:每一个医学生,在进大学之前,都只是十八岁的孩子,都怀有一颗想要济世救人的赤诚之心。本科五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学习到高度专业的医学技能,难道是为了收红包?如果想发财,早就不干这一行了!
在采访中我们还遇到一位医生,他白大褂的口袋一直都是缝上的,就是阻止患者家属给自己塞红包。我们并不否认现实中或许存在一些医疗乱象,但也无须为了增强戏剧冲突、提高话题度,就一味地选择极端案例、制造“狗血”的医患矛盾和冲突。肆意抹黑、污名化医生,更会加剧医患矛盾,导致医疗行业优质资源的匮乏。医疗剧也是现实题材剧,它需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不仅要喜闻乐见,还要发挥它的社会功能,传播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新剧观察:有一些网友反映说女主仍是老一套的傻白甜人设,能力低还老是惹麻烦?
王欢:我并不认为她是傻白甜。对于职场新人而言,不适应、无措、手忙脚乱、业务不熟练等问题的发生是非常正常的。焦佳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她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但她像仙人掌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永远乐观积极,不惧干旱,不畏太阳的炙烤,给点风雨就能坚强的活下去。她代表着大部分的普通人,没有开挂的人生,也没有金手指,只有在无穷尽的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一步一步的成长。现实职场中哪有那么多的爽剧模式,就算要升级打怪也要一步步来。甚至我们有意设置她的“笨”,这跟她的前史有一定关系,她在一次地震中被一位来自上海的儿科医生救出来,这位医生成了她的救命恩人,也成为了她的指路明灯。从此,她立志要成为像恩人一样救死扶伤的儿科医生。而她的“笨”却成了她奔向目标的最大障碍,但即使知道自己没有天赋,笨手笨脚,成为不了技艺超群的医生,她也从不放弃,“笨鸟先飞”,她有永远用不完的能量,有永远打不垮的意志,她相信拼尽全力,终有一天会接近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她普通却不平凡。我们设置这样一个职场新人角色的目的,是想展现一个新人儿科医生是如何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有人文关怀的儿科医生的,想要向观众展现一个儿科医生的真实成长路线。同时,也想要告诉所有新入职场的年轻观众,成长的路上也许会犯错误,会遇到困难,但要学会永不放弃,保持初心、坚守信念,终将直挂云帆济沧海,到达彼岸。
翁海鑫:真实性是现实题材剧的根本。为了拒绝悬浮式的人设,我们采访了众多儿科医生,很有幸,我们在云南采风的时候,偶然间遇到了我们的“焦佳人”。我们沿着原型人物“焦佳人”的成长足迹,从“云南省丽江民族孤儿学校”、医院、医院,完美复制了剧中女主焦佳人的成长过程。我们在现实中,真实地走过了焦佳人走过的所有路。
王欢:不仅焦佳人,剧中很多角色都有原型人物。邓子昂的原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江斌医生。我看到有观众吐槽第一集中邓子昂准时准点起床,编造痕迹太重。实际上,这个细节就是刘江斌医生的技能。他告诉我们,“睡商”对于一个医生来讲格外重要,职业的属性让他们必须学会随时睡随时醒,因为他们的工作实在太忙。我们很喜欢邓子昂这个人物,他表面上*舌、冷面、不留情面,但暗地里总是做好事不留名,明里暗里的指导两个佳人,当学生有了成绩,他比谁都骄傲自豪。他有严格的自律性和自控力,无论风霜雨雪都跑步上下班,为的就是锻炼健康体魄,应对高难手术。在这个拖延症横行的时代,免疫的人,必定会有所成就。天才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还努力。
翁海鑫:除了两个主人公,我们还设置了不同年龄层、不同阶段的儿科医生,例如能力格外出众,“别人家的孩子”的谷佳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15年,医院里的一个车位,怀抱职业理想的同时还要面对中年危机的许秉泽;一心想为买房子攒钱,频频被“逼迫”相亲,抠门聪明的王航;善良、业务不熟练的职场新人小护士方蔓等。
新剧观察:剧中设置老中青三代儿科医生,展现出了儿科医生的鲜活的群像生活。
翁海鑫:对。既有医生们之间的互帮互助,又有新时代年轻的人工作、生活、感情等现实问题呈现。这些人物很可能就是你身边的某个人,观众也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有各自生活的苦恼,但都不愿妥协,勇敢的与残酷现实斗争,给观众以面对生活的勇气,传递温暖、治愈、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虽然这样的“普通”人物不能给观众带来爽感,但能够引发他们的思考,带来一些生活启迪。
王欢:我们想要的就是这种落地的、接地气的、有烟火气的温暖治愈的剧集。
谈现实主义:不刻意夸大负面来制造戏剧冲突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中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温暖明亮的现实主义。虽然剧中有很多社会热点和共鸣话题,但编剧并不刻意夸大负面影响来制造戏剧冲突,做到“不甜”、“不虐”、“不狗血”,力争做到真实、阳光、有深度。
新剧观察:能否从现实主义的角度讲一下这部剧的创作思路?
王欢:我觉得首先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近几年出现很多,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在选材和切入角度上不同于其他作品。讲述“儿科医生”的作品在近几年市场上是一个空白,是这个选材的稀缺。其次在内容上,一定是要反映当下的生活,反映时代,反映真实的人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要“炸裂”、“开挂”、“极致”的人物设定,“不甜”、“不虐”、“不狗血”的剧情,我们要做真实、创新、阳光、正向和有深度的内容。剧本中虽然融入了“网络暴力”、“儿童心理健康”、“留守儿童问题”、“医患矛盾”等社会热点和共鸣话题,但并不刻意夸大负面影响制造戏剧冲突,而是用一种更客观更温暖的方式,通过“儿科”来立体地折射社会的方方面面。
翁海鑫:现实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需要有温暖人心、启迪人生的正面力量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不仅要能感染观众,也能触动观众;既能产生娱乐效果,又能激发深刻思考。
我们的《了不起的儿科医生》就力图通过医生与病患、医生与医生之间的沟通、相互理解,使“医”的涵义进一步地拓展,将“医人”与“医心”交融统一起来,以情动人的同时,也传达了感人至深的正能量。从现实题材创作的角度出发,它没有回避问题、掩盖矛盾,它通过人物关系、病情病例揭示了诸多现实社会问题。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病例和事件,反映了医患关系、家庭教育、儿童心理问题等社会现实问题,同时也从儿科医生的视角给以关照和探讨。
新剧观察:创作这部作品时,有没有预测过它会成为一部爆款?
王欢:说实话,没有人能够准确地预测哪部影视剧会不会成爆款。很多爆款剧,在播出之前的市场评估,并不具备成为爆款的品相。但后来的播出效果恰恰就是打败了所谓的“大数据”成为了爆款。所以,对于我们编剧而言,我们的功利心并不强,我们更专注于自己的作品,首先让作品能够触动和感动自己,它才能感动观众。爆款没有规律可循,它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翁海鑫:我们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并不是渴求它成为爆款。而是呼吁全社会能对儿科医生和儿童健康事业给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