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长疹喉咙痛,疱疹性咽峡炎害苦伢 [复制链接]

1#
咋办?娃“中招”了疱疹性咽峡炎!不要急,不要慌小创为大家做科普

发烧出疱疹宝宝好难受

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主要发生于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4-7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孩子如果发生以上症状,就要考虑是“中招”了,建议应及时就医。

它和手足口病“哥俩好”

提到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很多宝爸宝妈瞬间“脸盲”,因为这两家伙实在是太像了,撞脸指数高达99.99%。

共同之处?

都是由肠道病*所引起传染性疾病,五岁以下的伢最容易中招,不仅发烧,嘴里也都长出了疱疹。

不同之处?

简单地说,“疱疹侠”是先发热再长疱疹,而且只有口腔和软腭会长疱疹,而且吞咽时更痛。而手足口病,除了咽部和软腭,在口唇、手、脚、臀部也会长红色疱疹样皮疹,疱疹液较少。孩子出疹后发热,多是中低烧,喉咙痛得不那么厉害。

谁更“凶”?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来势汹汹,但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但也有个别重症的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手足口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的娃,会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吃冰淇淋能“治病”?

看看不幸患病的娃,真是令人心疼:

发烧、流口水、嗓子痛、不吃不喝……

这可愁坏了老母亲:

“医生,到底有没有特效药啊?!”

更不幸的是,没有。

其实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方式进行对症处理的。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目前对肠道病*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处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

对于轻、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抗生素对病*性咽峡炎无效。

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可以吃冰淇淋!

是的,没开玩笑!

通过接触低温甜食,帮孩子降低疼痛感、振作精神。所以,在健康状况许可的前提下,不妨让孩子尝试吃点冰淇淋,但食用后建议喝温开水漱口哦。

最后,别忘了居家隔离两周。注意观察孩子体温、精神食欲状态,如有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或腹痛无好转、频繁呕吐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及时复诊。

别凑热闹勤洗手

不想娃遭罪,这几招你要学会:

1、别凑热闹,人多的地方少去挤。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

家长不要亲吻孩子,不和孩子共用餐具,不要用嘴吹凉孩子的食物。

2、勤洗手,家长自己要到位!

孩子在外出回家后、饭前便后、打喷嚏后,家长或看护人在接触孩子前,或替幼儿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用流动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

3、勤清洁,做好消*更安心。

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或高温消*;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4、多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居室要经常通风,家中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有疫苗不?管用吗?

不少人问了:

疱疹性咽峡炎有没有疫苗呢?

有的。接种EV-A71疫苗(俗称手足口病疫苗),就是为了预防重症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

打了疫苗就不会得了吗?

TOMYMOTHER

不是。EV-A71疫苗,只能对付EV-A71病*,对其他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是无效的。

那还有必要打吗?

当然有必要啦!

虽然EV-A71疫苗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会显著减少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6个月以上的宝宝,建议在流行季节前2月接种,最好在12月龄前打完2针。

5岁以上儿童,感染和发生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小,不推荐接种。

本文节选自百度百科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