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有看白癜风的 http://www.wxlianghong.com/心力衰竭
1.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为高血压,肺动脉高压,主动瓣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
2.容量负荷过重的情况为主闭,二闭,三闭,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贫血,甲亢。
3.呼吸道感染是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
4.心衰时,BNP,ANP增高程度与心衰程度呈正相关。
5.舒张性心衰常见于冠心病,高心病的早期。
6.高排出量心衰见于甲亢,严重贫血,动静脉瘘,脚气病和妊娠。
7.左心衰时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从轻到重依次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
8.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是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
9.白色浆液性泡沫痰是慢性左心衰的特点。
10.交替脉见于慢性左心衰,奇脉见于慢性右心衰。
11.肝颈静脉征阳性是右心衰的特点。
12.KerleyB线为慢性肺淤血的特征性表现。
13.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衰最主要的仪器检查。
14.LVEF<50%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
15.E/A比值降低提示心脏舒张功能不全。
16.心脏漂浮导管检查是检查左心功能最有价值的检查,但是由于有创,不首选。
17.噻嗪类是治疗轻度心衰的首选利尿剂。副作用为高尿酸血症,低钾血症。
18.ACEI,ARB,β受体拮抗剂可降低远期死亡率。
19.ACEI的副作用为低血压,肾功一过性恶化,高血钾,干咳,血管性水肿。
20.ACEI的禁忌症为低血压;双肾动脉狭窄;血肌酐>μmol/L;血钾>5.5mmol/L;妊娠。
21.ARB作用与ACEI相同,用于无法耐受干咳的心衰患者。
22.β受体拮抗剂常用制剂选择性β1受体拮抗剂比索洛尔,美托洛尔与非选择性α1,β1,β2受体拮抗剂卡维地洛。
23.若无禁忌症,所有心功不全患者一经确诊需立即开始应用β受体拮抗剂。
24.β受体拮抗剂的禁忌症为支气管痉挛疾病;严重心动过缓;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周围血管疾病;重度急性心衰。
25.洋地*类药物可以改善症状,但是不能提高生存率。
26.洋地*的作用机制为正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迷走兴奋,抑制肾素分泌。
27.地高辛用于口服;西地兰,*毛花苷K用于静注。
28.伴有快速房颤/房扑的收缩性心衰是洋地*的最佳指征。
29.高排血量心衰慎用洋地*。
30.洋地*的禁忌症为预激综合征伴房颤;高度房室传导阻滞;SSS;肥厚型心肌病;心包缩窄导致的心衰;急性心梗的24h内;单纯风心二狭伴窦性心律的肺水肿。
31.洋地*中*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消化道症状。
32.洋地*中*导致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为室早二联律;特征性表现为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伴传导阻滞,“鱼钩样”改变。
33.洋地*中*时处理为停用洋地*;快速性心律失常血钾正常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血34.使用洋地*后严禁用电复律。
35.二狭,主狭,左室流出道梗阻禁用扩血管药物。
36.舒张性心衰禁用正性肌力药物。
37.急性左心衰常出现急性肺水肿,咳粉红色泡沫样谈。
38.急性心衰利尿首选呋塞米。
39.急性心衰体位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
40.急性心衰采取高流量鼻管给氧。
41.急性心梗24h内禁用洋地*。
心律失常
1.心律失常治疗总原则:无症状,不治疗;有症状,用药物;低血压,电复律。
2.窦速为窦性P波频率>次/min(RR间期<3大格)。
3.窦缓为窦性P波频率<60次/min(RR间期>5大格)。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特征为慢-快综合征。
5.房早的特征为P’波提前发生,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6.房早通常无需治疗,若有明显症状或触发了室上速时可用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药物,普罗帕酮或胺碘酮治疗。
7.交界性早搏的特征为逆性P’波,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8.室早的特征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9.室早二联律为每个窦性搏动后出现1个室早;室早三联率为每两个窦性搏动后出现1个室早。
10.室速为连续3个或以上的室早。
11.室速若无器质性心脏病,无症状则无需治疗,有症状则选用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药物,普罗帕酮。
12.室速伴器质性心脏病,原则上只处理心脏本身疾病,不处理室早,症状明显可用β受体拮抗剂,非二氢吡啶类药物或胺碘酮。
13.急性心肌缺血,心梗合并室早时,首选再灌注治疗,不主张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若再灌注前已经出现频发室早,多源性室早,可用β受体拮抗剂,同时补钾,补镁。避免使用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14.室上速的特征为突发突止;心率-;QRS波群正常。
15.室上速急性期治疗可刺激迷走神经(颈动脉窦按摩,Valsalva动作);药物治疗首选腺苷,无效则用维拉帕米;伴有心功不全可静注洋地*;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时电复律(使用洋地*后禁用)。
16.导管消融术是根治室上速的首选。
17.室速的特征为连续3个及以上的室早;房室分离;突然开始;可出现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18.室速不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时选用利多卡因,β受体拮抗剂或胺碘酮静注;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时电复律(洋地*引起的禁用)。
19.室速频发,无法被电复律有效控制,采用静注胺碘酮。
20.无器质性心脏病的稳定性室速首选利多卡因。
21.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稳定性室速首选胺碘酮。
22.洋地*引起的室速首选苯妥英钠。
23.流出道特发性室速首选普罗帕酮。
24.左室特发性室速首选维拉帕米。
25.尖端扭转型室速特征为QRS波群幅度与波峰呈周期性改变,频率-次/min,QT间期>0.5s,U波显著。
26.尖端扭转型室速首选硫酸镁。
27.房颤时易发生体循环栓塞。
28.房颤的特征为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29.房颤患者多需抗凝治疗,首选华法林。
30.复律治疗前3周和后4周需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维持INR在2-3。
31.房颤药物复律首选胺碘酮;不宜用ⅠA和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血流动力学障碍选用电复律。
32.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首选胺碘酮。
33.持续性房颤,无法复律的患者需采用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维持心室率<次/min。
34.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特征为PR间期>0.20s;二度Ⅰ型传导阻滞特征为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QRS波群脱落后恢复;二度Ⅱ型传导阻滞特征为PR间期固定,QRS波群偶脱落;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特征为P波与QRS波毫不关联。
35.一度和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太慢时无需治疗。
36.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心率显著缓慢,血流动力学障碍时,应行起搏治疗。
37.房室传导阻滞药物治疗首选阿托品,慎用异丙肾。
38.预激综合征最常见的解剖病理结构为房室旁路(Kent束)。
39.预激综合征的特征为PR间期<0.12s;QRS波群起始部粗钝(δ波)。
40.预激综合征发作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若刺激迷走神经治疗无效,首选腺苷或维拉帕米静注。
41.预激综合征发作房扑与房颤,伴晕厥或低血压,首选电复律。
42.导管消融旁路是根治预激综合征的首选方法。
43.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为快钠通道阻滞剂,ⅠA类代表药为奎尼丁,ⅠB类代表药为利多卡因和苯妥英钠,ⅠC类代表药为普罗帕酮。
44.Ⅱ类抗心律失常类药为β受体拮抗剂,代表药为美托洛尔。
45.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为钾通道阻滞剂,代表药为索他洛尔和胺碘酮。
46.Ⅳ类抗心律失常药为慢钙通道阻滞剂,代表药为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
1.脂质代谢异常是动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由于雌激素有抗动粥的作用,所以女性发病率低于男性。
3.吸烟是动粥的危险因素,饮酒不是。
4.他汀类药物主要降低血胆固醇。
5.贝特类药物主要降低血甘油三酯。
6.动粥治疗常需抗血小板治疗,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7.冠心病可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与慢性冠脉病(CAD)。
8.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U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9.CAD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隐匿性冠心病。
10.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为冠脉存在固定性狭窄。
11.稳定型心绞痛的典型症状为体力劳动,情绪激动诱发的发作性胸痛。
12.稳定型心绞痛可见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13.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肌酶学均正常。
14.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见心电图ST段下移。
15.冠脉造影是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金标准。
16.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可选用作用快的硝酸酯制剂。
17.稳定型心绞痛缓解期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为β受体拮抗剂,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滞剂。
18.稳定型心绞痛缓解期预防心梗,改善预后的药物为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拮抗剂,他汀类药物,ACEI或ARB。
19.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发病机制为冠脉不固定性狭窄或冠脉痉挛,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梗由于严重缺血导致心肌灶性或心内膜下坏死。
20.变异型心绞痛为特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为冠脉痉挛所引起,可出现短暂的ST段抬高。
2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往往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症状重,休息后不易缓解,硝酸甘油疗效差。
22.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变异型心绞痛ST段抬高)。
23.非ST段抬高型心梗心肌酶学升高。
24.变异型心绞痛治疗首选钙通道阻滞剂。
25.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采用抗心肌缺血治疗可用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
26.除非有禁忌症,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并联合使用氯吡格雷至少12个月。
27.除非有禁忌症,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应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抗凝治疗。
28.所有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应尽早接受他汀类药物的治疗。
29.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基本病因为冠脉粥样硬化。
30.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最早出现的症状为胸痛。
31.室早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32.室颤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早期的主要死因。
33.室颤先兆为室早>5次/min;成对出现的室早;短阵室速;RonT现象。
34.前壁心梗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35.下壁心梗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36.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大多心率增快,血压下降。
37.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心电图特点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宽而深大的病理性Q波;T波先高耸再倒置。
38.肌红蛋白(SMB)是急性心梗后最早升高的指标,十分敏感,但是特异性低。
39.肌钙蛋白I和T(cTnI/cTnT)是诊断急性心梗的确定性标志物。
40.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不如肌钙蛋白敏感,但是对于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4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是最常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的并发症。
42.乳头肌整体断裂少见,见于下壁心梗。
43.心脏破裂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少见并发症,多发生于1周内。
44.栓塞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中发生率为1-6%,多发生在1-2周。
45.室壁瘤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中发生率为5-20%,多见于左心室。
46.心梗后综合征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中发生率为1-5%,多发生在数周-数月,表现为心包炎,特征为心包摩擦音。
47.心肌再灌注治疗是解除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疼痛的最有效的办法。
48.下壁心梗,可疑右室心梗,明显低血压患者禁用硝酸酯类药物。
49.介入治疗(PCI)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首选治疗,应在起病3-6h,最多12h内进行。
50.急性ST段抬高型心梗若预计直接介入治疗时间>2h,首选溶栓治疗,力争10min内给予溶栓药物。
51.中心静脉压>18cmH2O,肺动脉楔压>15-18mmHg为停止补液的指标,但是右室梗死时中心静脉压升高不一定是补液的禁忌症。
52.急性心梗24h内禁用洋地*。
53.非ST段抬高型心梗不宜溶栓治疗,低危组以阿司匹林,肝素治疗为主;中高危组以介入治疗为主。
高血压
1.高血压的定义为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2.高血压1,2,3级收缩压分别为-,-和≥mmHg;舒张压分别为80-89,90-99和≥mmHg。
3.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为收缩压≥mmHg,舒张压<90mmHg。
4.当收缩压与舒张压分级不同时,取较大的那一个分级。
5.钠摄入量与血压正相关,钾摄入量与血压负相关。
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高血压最早期和最重要的血管损害。
7.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常见的死因是脑血管意外。
8.急进行高血压损害最严重的器官是肾脏,最常见的死因是急性肾衰。
9.急进行高血压的特点为起病急骤,血压显著升高,舒张压≥mmHg,肾功损害明显,预后差。
10.高血压的诊断需要非同日测量3次血压值收缩压均≥mmHg和(或)舒张压均≥90mmHg。
11.只要出现了临床并发症或是糖尿病,一律属于很高危组。
12.一般主张血压目标控制值为</90mmHg。
13.糖尿病,慢性肾病,心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目标控制值为</80mmHg。
14.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病人,收缩压控制在mmHg以下,如可耐受则控制在mmHg。
15.用药原则为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个体化。
16.噻嗪类利尿剂为最常用的降压利尿剂。
17.利尿剂降压起效平稳,缓慢,持续时间长。
18.利尿剂的适应症为轻中度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盐敏感性高血压,合并肥胖,糖尿病,心衰,更年期妇女,老年人高血压。
19.利尿剂的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大剂量可影响血脂,血糖,血尿酸代谢。
20.利尿剂的禁忌症为高脂血症,痛风,肾功不全(呋塞米可用于肾功不全患者)。
21.利尿剂可增强其他降压药的功效。
22.长期应用利尿剂要注意补钾。
23.保钾利尿剂不宜与ACEI与ARB合用。
24.β受体拮抗剂起效迅速,降压效果强。
25.β受体拮抗剂的适应症为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尤其是心率较快的中青年病人或合并心绞痛,慢性心衰。
26.β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抑制心肌收缩力,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功能,收缩支气管,外周血管痉挛,诱发高尿酸。
27.β受体拮抗剂的禁忌症为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衰,SSS,支气管哮喘,周围血管病。
28.长期用β受体拮抗剂后突然停药可引起反跳现象。
29.β受体拮抗剂可影响糖代谢,糖尿病患者慎用。
30.钙通道阻滞剂起效迅速,降压疗效和幅度强,能抗动粥,对血脂血糖无明显影响,对老人降压效果好。
31.钙通道阻滞剂适应症为合并冠心病,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的高血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2.钙通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为头痛,面色潮红,下肢水肿;二氢吡啶类药物可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可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的作用。
33.非二氢吡啶类药物的禁忌症为心衰,窦房结功能低下,心脏传导阻滞。
34.ACEI特点为起效缓慢,3-4周达到最大作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尿蛋白排出。
35.ACEI的适应症为高血压合并心衰,糖尿病,心梗,房颤,蛋白尿,糖尿病肾病。
36.ACEI的不良反应为刺激性干咳,血管性水肿和肾功一过性损害。
37.ACEI的禁忌症为血钾>5.5mmol/L,妊娠,双侧肾动脉狭窄,血肌酐>μmol/L。
38.ARB效果基本同ACEI,适用于无法耐受刺激性干咳的患者。
39.高血压合并心梗病史首选β受体拮抗剂。
40.高血压合并心绞痛首选钙通道阻滞剂。
41.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首选ACEI。
42.高血压急症时降压采用控制性降压:数分钟至1h内血压控制的目标为不超过治疗前的25%;随后的2-6h降至安全水平(/mmHg),可以耐受的话在随后的24-48h内降至正常水平。
43.高血压急症首选硝普钠静注。
44.肾实质性高血压为先出现肾病,后出现高血压(血压一般不高);高血压肾损害为先出现高血压,后出现肾病(肾实质损害较轻)。
45.肾血管性高血压可在上腹闻及连续性高调血管杂音。
46.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表现为高血压合并低钾血症。
47.嗜铬细胞瘤的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血和尿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
48.主动脉缩窄的表现为上肢血压升高,下肢血压不高或降低。
49.皮质醇增多症的表现为高血压合并库欣综合征。
心肌疾病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评估心肌病最常用的重要检查手段。
2.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特征为心腔扩大,心室扩张,室壁变薄,常伴有附壁血栓形成。
3.扩张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为左心室扩大为主,室壁运动减弱。
4.扩张型心肌病的胸片表现为心影增大,心胸比>50%。
5.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采用β受体拮抗剂,ACRI等抗心衰,同时也应行抗凝治疗。
6.肥厚型心肌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为β-肌球蛋白重链及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的编码基因。
7.肥厚型心肌病的病理特征为心室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
8.肥厚型心肌病最常见的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
9.肥厚性心肌病若出现左室流出道梗阻,可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较粗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10.肥厚性心肌病心电图可出现病理性Q波。
11.肥厚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可见心室不对称肥厚而无心室腔增大;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可达15mm或与后壁厚度之比≥1.3。
12.肥厚性心肌病治疗胸闷不适使用硝酸酯时需除外流出道梗阻。
13.肥厚性心肌病减轻流出道梗阻首选β受体拮抗剂。
14.肥厚性心肌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房颤,胺碘酮可减少房颤发作,β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控制心室率。
15.限制性心肌病约半数为特发性,半数为原因清楚,其中后者最多见的为淀粉样变。
16.限制性心肌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心肌纤维化,炎细胞浸润,心内膜面瘢痕形成。
17.限制性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可见双心房扩大,心室肥厚。心肌呈磨玻璃样变为心肌淀粉样变的特征。
18.柯萨奇B组病*感染时心肌炎最常见的致病原因。
19.常见致病病*为柯萨奇B组病*,细小病*B-19,人疱疹病*6型,Echo病*,脊灰病*。
20.心肌炎患者患病前1-3周多有病*感染的前驱症状。
21.心肌炎患者心率增快与体温不相称。
22.心肌炎心电图少数可见病理性Q波。
23.心肌炎心肌酶学升高。
心脏瓣膜病
1.风湿热是二闭最常见的病因。
2.正常二尖瓣瓣口面积4-6cm2。瓣口面积1.5-2.0cm2为轻度二狭;瓣口面积1.0-1.5cm2为中度二狭;瓣口面积<1.0cm2为重度二狭。
3.呼吸困难是二狭最常见也是最早期的症状。
4.二狭时往往先出现大咯血,再出现痰中带血。
5.二狭的特征性杂音为心尖区舒张中晚期低调的递增型隆隆样杂音。
6.严重二狭可导致相对性肺动脉瓣关闭不全,从而出现GrahamSteell杂音。
7.二狭胸片表现为心影呈梨形心。
8.二狭心电图可见二尖瓣型P波。
9.超声心动图是确诊二狭最可靠的方法。
10.房颤为二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早期的常见并发症。
11.急性肺水肿为重度二狭的严重并发症。
12.二狭引起的血栓栓塞以脑栓塞为主。
13.右心衰为二狭的晚期并发症,此时呼吸困难程度可减轻。
14.洋地*对二狭的肺水肿无效,但可用于急性房颤。
15.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型术适用于单纯性二狭,瓣膜活动度好,无明显钙化(有开瓣音)。
16.直视二尖瓣分离术适用于瓣叶严重钙化,病变累及腱索和乳头肌,左心房内有血栓者。
17.人工瓣膜置换术适用于严重瓣膜钙化,二狭合并二闭。
18.风湿性损害是二闭过去最常见的病因。
19.急性二闭很少出现右心衰的症状,心界一般不扩大。
20.二闭可出现心尖抬举样搏动。
21.二闭的特征性杂音为心尖区3/6级以上收缩期粗糙吹风样杂音。
22.二闭的胸片表现为心影呈球形心。
23.彩色多普勒诊断二闭的敏感性可达%。
24.射流面积<4cm2为轻度二闭;射流面积在4-8cm2为中度二闭;射流分数>8cm2为重度二闭。
25.心脏瓣膜病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于主闭,其次为二闭。
26.约75%的二闭病人可出现房颤。
27.外科治疗为急性二闭的根本措施。
28.动脉扩张剂可用于急性二闭,但不应用于已出现低血压的患者。
29.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是成人主狭最常见的病因。
30.主狭可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和晕厥的典型三联征。
31.劳力性呼吸困难为主狭晚期病人常见的首发症状。
32.心绞痛是主狭最早出现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33.主狭可出现第二心音逆分裂。
34.主狭的特征性杂音为胸骨右缘1-2肋间3/6级以上的粗糙而响亮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
35.正常主动脉瓣面积为3-4cm2。瓣口面积>1.5cm2为轻度主狭;瓣口面积在1.5-1.0cm2为中度主狭;瓣口面积<1.0cm2为重度主狭。
36.主狭并胃肠道出血多见于老年的瓣膜钙化的病人。
37.人工瓣膜置换术为成人主狭主要的手术方式。
38.直视下主动脉瓣分离术适用于儿童或青少年的非钙化性严重主狭,甚至无症状者。
39.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应用局限,仅用于高龄,有心衰等手术高危病人。
40.慢性主闭的常见病因为风湿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和Marfan综合征。
41.急性主闭周围血管征不明显,慢性主闭周围血管征明显。
42.主闭的特征性杂音为主动脉瓣区舒张早期高调递减叹气样杂音。
43.慢性主闭可由于相对性二尖瓣狭窄而闻及Austin-Flint杂音。
44.主闭胸片心影表现为靴形心。
45.主闭常见室性心律失常。
心包疾病
1.急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感染。
2.胸骨后,心前区疼痛是急性心包炎的特征。
3.急性心包炎最具诊断价值的体征为心包摩擦音。
4.急性心包炎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除aVR和V1导联ST段压低外,其他常规导联均弓背向下型抬高。
5.超声心动图为急性心包炎的确诊检查。
6.心包渗出液过多引起急性心脏压塞时,须立即心包穿刺引流。
7.心脏压塞的临床特征为Beck三联征:低血压,心音低弱,颈静脉怒张。
8.呼吸困难是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的最突出的症状。
9.心包积液可见心界向两侧扩大,Ewart征,心包叩击音,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奇脉。
10.慢性心脏压塞可见颈静脉怒张,Kussmaul征,奇脉。
11.心包积液的胸片表现为烧瓶心。
12.心包穿刺引流是解除心脏压塞最简单有效的手段。
13.结核性心包炎是我国缩窄性心包炎最常见的病因。
14.缩窄性心包炎的体征为心尖呈负性搏动,心包叩击音与Kussmaul征。
感染性心内膜炎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金葡菌。
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草绿色链球菌。
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好发于器质性心脏病的瓣膜,尤其是主闭和二闭。
4.亚急性多见的周围体征为瘀点,Roth斑和Osler结节。
5.急性多见的周围体征为Janeway损害。
6.动脉栓塞多见于急性,少见于亚急性。
7.心衰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8.心肌脓肿以主动脉瓣环处最多见。
9.急性心梗以主动脉瓣感染时多见。
10.心衰,心肌脓肿,急性心梗,化脓性心包炎,迁移性脓肿,神经系统损害,肾动脉栓塞,肾梗死多见于急性。
11.细菌性动脉瘤和免疫复合物所导致的肾小球肾炎多见于亚急性。
12.肉眼血尿提示肾梗死。
13.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最重要的办法。每次采集静脉血10-20ml,至少培养3周。
14.对确诊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有重要价值的检查方法时超声心动图检出赘生物。
15.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有意义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心脏可变杂音。
16.抗微生物治疗的用药原则为:早期,大剂量,长疗程,静脉给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药。
17.对甲氧西林敏感的葡球菌首选苯唑西林,青霉素过敏首选头孢唑林,β内酰胺类过敏或耐甲氧西林葡球菌首选万古霉素+利福平,万古霉素无效者选用达托霉素。
18.链球菌敏感菌首选青霉素,相对耐药选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耐药株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庆大霉素。
19.肠球菌首选青霉素或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青霉素过敏选用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氨基糖苷类。
20.需氧G-杆菌选用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或头孢拉定+氨基糖苷类。
心脏骤停与心源性猝死
1.心脏骤停的体征为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
2.心脏骤停后4-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
3.心脏复苏后死亡的最常见原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4.初级心肺复苏的步骤顺序为人工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5.胸外按压的部位为胸骨下半部,双乳头连线中点。
6.胸外按压的频率为-次/min。
7.成人胸外按压至少下按5cm,不超过6cm;儿童下按约5cm,婴儿下按约4cm。
8.保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
9.心肺复苏时,按压:通气应为30:2。
10.双向波电除颤首次能量为J或J。
11.单向波电除颤首次能量为J。
12.1次除颤后,应经过5个CPR周期后再评估病人自主循环是否恢复。
13.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给药方法是静推1mg,每3-5min重复一次,逐渐增加至5mg。
14.复苏后处理的重点为脑复苏。
END
糖霜Fr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