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节俭与奢侈
一枚硬币有两面。人作为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社会动物,出于各种目的、不同需要,会在不同时候展现出不同面目。天使与魔*、高尚与卑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只及一点,只看一面,只顾一时,就可能盲人摸象,犯非黑即白,非好即坏的毛病。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不但功高盖世,一身系天下安危数十年,而且还是个勤俭节约的模范。北宋王谠编撰的《唐语林》卷五记载:“每收其书皮之右所剺下者,以为逐日须取,文帖余悉卷贮。每岁终则散主守家吏,俾作一年之薄。所剺之处多不端直,文帖且又繁积,胥吏不暇剪正,随曲斜联糊。一日,所用剺刀忽折,不余寸许,吏乃銛以应急,觉愈于全时。渐出新意,因削木如半环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榼其书而剺之。汾阳嘉其用心,曰:‘真郭子仪部吏也’。”意思是说,郭大将*每次收到书信,都要把信封背面裁剪下来继续使用,至于文件什么的,看完了也都收起来,日积月累地攒着,到了年终装订成册。有时很不美观,也顾不得了。有一天,裁纸的小刀折断了,小吏不是丢掉了事,而是加个木把继续裁纸,还受到郭子仪的表扬。如果单从这件事看,郭子仪无疑是节俭的先进典型,是部属学习的好榜样。但与其说郭子仪崇尚节俭,勿宁说其善于作秀。这位大唐中兴名将的最大功绩,莫过于平定了安史之乱。而当时的皇帝肃宗李亨是一个生性节俭的人,看到宫室设施太奢侈就命令撤除,吃饭手上沾满了油还要擦掉吃下去。大老板这样率先垂范,作为员工,总得有态度、有所表示才是,这是*治上的需要。在办公纸张这点细枝末节上做点文章,既显得与最高领导保持一致,又能搏得好名声,还对个人生活毫无影响,何乐而不为?
历史上还有一个郭子仪“主动”节俭的例子。《旧唐书.杨绾传》说:“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闻绾拜相,座内音乐减散五分之四。”
杨绾是唐代宗时的大臣,淡泊名利,车服俭朴,才高德隆,素负人望,被官拜宰相。听说杨绾拜相,正在召开音乐会的郭子仪立即传令停乐,并宣布把家中乐伎数量裁减五分之四。看来,郭的*治敏感性很强,不但紧跟一把手,二把手一换表态也很积极。其实,历史上郭子仪是十分奢侈的,家中广田豪宅,姬妾成群。从流传至今的郭子仪祝寿图就可见一斑。据《郭子仪传》:“子仪岁入官俸无虑二十四万缗。其宅在亲仁里,居其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前后赐良田美器,名园甲馆,声色珍玩,堆积羡溢,不可胜纪。八子七婿,皆贵显朝廷。诸孙数十,不能尽识,至问安,但颔之而已。”史书评价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他的汾阳王府异常庞大,光仆人就有三千,出入互不相识。有诗人写诗说“堂高凭上望,宅广乘车行。”有如斯豪宅门第,如此讲究气派,花钱如流水,却节俭到为公家省几张纸,这不是表演是什么?
历来皇帝最怕的是功臣造反,与江山相比,大臣们花天酒地甚至贪污受贿,倒是其次甚至无所谓的了。没有缺点的手下是最可怕的,有点问题在手中抓着,皇帝才能睡得稳觉。为避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命运,功臣们往往通过享乐或者隐居来避祸。从王剪攻楚多次向秦王请求大量田园房宅赏赐,到萧何因深得民心不得不低价强买良田故意败坏自己名声,再到宋太祖赵匡胤以金钱享乐换取将领兵权,反而都成了传世佳话了。郭子仪深得其中精髓,不遗余力躬身实践,奢侈享乐就是其避祸保身的求生之道。事实上郭子仪也是几起几落,先后被唐肃宗、唐代宗多次削去兵权。郭子仪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怕功高震主,就整天锦衣美食奢侈度日,让皇帝老儿认为自己没有*治野心,只是喜欢享乐而已。他刀尖上生存几十年,更深知人性的弱点。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儿子不解,郭子仪语重心长地告诫:“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的性命。”王侯将相前来拜访,郭子仪的姬妾从来都不回避,只有“*貌蓝色”、相貌丑陋、心胸狭窄的卢杞来访,郭子仪才让女眷回避,结果这事还正儿八经写入了史书。但正由此,后来卢杞拜相,许多人受到排挤打击,只有郭子仪安然无恙,一直受到礼遇。尽管郭子仪充满了*治智慧,成为历史上少有的福寿双全得以善终的功臣,但他最终还是没有跳出富不过三代的怪圈。他费尽心机保全的富贵,死后不过几十年就衰败了,成了过眼烟云。诗人赵嘏曾写过一首七绝《经汾阳旧宅》:“门前不改旧山河,破虏曾轻马伏波;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后来王府变成了法雄寺,诗人张籍登上寺内的东楼,感慨之余写下了《法雄寺东楼》的七绝:“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时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绝,古槐深巷暮蝉愁。”对此,假如郭子仪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