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水蕊:人民广场站的换乘难题
3月7日开始,轨交人民广场站开始启用2号线顺时针换乘新方案,但据报道,人民广场站却更挤了。(《东方早报》3月9日)有关方面的解释是由于乘客对新的换乘不熟悉,换言之,熟悉了就好了。这已经是地铁人民广场站,第N次搞新的换乘方案了。 回到2007年底,轨交8号线投入运营时,人民广场站启用了新换乘大厅,实现1、2、8号线双向便捷换乘,结束长、短通道顺时针换乘。当时的报道称,人民广场换乘大厅的设计人流为7.64万人/小时,预计8号线投入运行后的高峰人流为4.5万人/小时,设计流量远大于高峰人流,新换乘中心启用后能大大缓解拥挤的难题。这样的数字,肯定不是有关方面拍脑袋拍出来的,是包括有关专家在内方方面面测算的结果。但是短短2年之后,顺时针换乘无奈再现。再往前看,最早的换乘通道只有一条短通道,当时1、2号线换乘的人不多,没有什么人觉得特别不方便。但是随着人流的增加,短通道拥挤不堪,而且显得不安全。2003年1月,长通道正式启用,希望能分流部分乘客,当时还做了这样的宣传“可能会有不少乘客认为还是走原来的短通道速度快,但运营部门科学测算的结论是,在相同步速的条件下,走长通道仅比走短通道多2分钟左右,而这只是在客流较少的情况下所做的比较。关键在于,如果在上下班高峰时段,短通道内的拥挤程度必将大大超过长通道。两者比较,选择走长通道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人流还是不断增加,而长通道的作用又不明显,于是2004年2月,在早晚高峰时段,将原来南北两条双向换乘通道改为单向通道,形成顺时针单向换乘的客流组织方式,减少不同方向的客流对冲。后来又改为全天顺时针单向换乘。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轨交人民广场站的换乘已经来来回回折腾了很多次。虽然每次改进,都是因为人流的增加,但是每一次的改进都没有留有足够的余量。每次都见到坐轨交的人会有这么多,增长会这么快。看来问题的关键是没有考虑到统筹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筹,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没有这样长远预见性,是有关方面的责任吗?是,但也不完全是。做一个长远的规划,是*府的责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能不能做好,是不是若干年以后还管用,在某种程度上说很难苛求。而细琢磨这次的2号线顺时针换乘新方案,可以发现有关方面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方便乘客换乘,因为之所以存在人流对冲的情况,是因为乘客可以按照每一时刻的人流情况随时判断,随时调节行走的路线,一般来说,这样的方法,比顺时针换乘方案硬性规定哪里进、哪里出弹性更大,所以更合理一些,但是大量的人流对冲,肯定存在风险,于是顺时针换乘方案更多的是从减少风险的角度设计的。也许这么想,乘客的心能平静一些。不久之后,2号线将连接虹桥和浦东两大机场,人民广场站的换乘人流肯定还会继续增加,有关方面的考验还在后头。上海 水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