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
义乌小商品市场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国家试点的启动实施,标志着义乌改革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启了新的征程。我们将以*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扎实抓好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力争设立“国际贸易特区”,力推我省“四大国家战略举措”深入实施,为引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多作贡献,不断续写市场发展的新辉煌。
构建义乌“国际贸易特区”是改革试点的终极目标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是全国第10个也是首个在县级市设立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自改革试点启动实施以来,重点工作分项目有序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新突破,贸易管理体制机制得到新优化,商贸功能性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当前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下,义乌外贸出口实现逆势快速增长,这是改革试点带来的最直观的成效。2012年1—11月,义乌实现外贸出口77.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倍,对同期浙江省外贸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57.6%。我们将按照“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要求,启动实施义乌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各项重点工作的“路线图、责任人、时间表”,有条不紊地推进改革试点。
义乌如能抓住改革试点契机,认真做好调研论证工作,积极争取设立“国际贸易特区”,就能够在争取国家*策资源、打造国际贸易平台上占得先机,成为我国扩大外需、带动内需的重要渠道,成为实现出口与进口并重的重要窗口;就能够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前列,以“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引领我国新一轮国际贸易转型发展的方向;就能够在国际贸易这一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中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深圳”,这对义乌、对金华乃至全省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加快市场转型升级是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
市场兴则义乌兴。中国义乌小商品市场现有经营面积47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7万个,汇集16个大类、4202个种类、170多万种商品,日客商流量超过21万人次,2011年市场交易额突破500亿元,有57万标准箱商品出口到全球215个国家和地区,年成交额已连续21年居全国各类大综合市场榜首。面对电子商务掀起的新浪潮和区域大型实体市场的蓬勃兴起,义乌要按照“创新开放模式”的新要求,坚持和深化“兴商建市”战略,以构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为核心,以改革试点为动力,以“五个转变”为方向,促进市场横向拓展、纵向提升,努力建设多产业联动、多业态融合的现代市场集群,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际贸易门户区地位。
——推动市场结构从以生活类产品综合市场为主向生活类、生产类、文化类产品综合市场并重发展转变
义乌已经有了独步全球的小商品市场,总体上属于生活类产品综合市场,这既是无可比拟的优势,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发展的思维定势。义乌市场发展既要巩固扩大这一优势,也要适应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从“小商品”向“大商品”拓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市场活力,保持“强者恒强”。
——推动贸易结构从以出口贸易为主向出口、进口、转口贸易并重发展转变
出口贸易是义乌市场的强项,但出多进少、出口独大的局面,进口贸易、转口贸易成为了市场发展的“短板”。义乌市场要充分发挥现有物流、仓储、资金、信息等资源优势,积极补上进口、转口这两块“短板”,推动出口、进口、转口贸易齐头并进发展,真正实现“买全球货、卖全球货”,成为全球性贸易中心。
——推动市场业态从以本地单体市场为主向本地单体市场和全国全球连锁市场并重发展转变
实体市场的发展有最大辐射半径制约。义乌市场要突破这一瓶颈,可以借鉴沃尔玛连锁超市的经验,加强品牌运作和知识产权保护,通过投资控股、加盟合作等形式,全力打造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连锁航母”,构建境内外市场相呼应、母市场与子市场共赢的发展格局。同时,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中心、境内外分市场配送的经营络,巩固和发展义乌小商品市场物流中心的地位和“龙头”市场作用。
——推动市场模式从以实体市场为主向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并重发展转变
义乌发展虚拟市场有实体市场的支撑、区域物流中心的保障,优势十分明显。推进实体市场“上”、虚拟市场“落地”,是义乌市场未来发展的新模式。要积极探索实体市场与虚拟市场联动发展的新途径新机制,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义乌市场的“嫁接”,抓好“义乌购”等电子平台建设,加快第三方商务平台培育引进,做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货采购中心和全国商集聚中心,打造“东方商谷”。
——推动产业结构从以商品贸易经济为主向商品贸易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并重发展转变
会展是浓缩的市场,最能集中反映市场的变化?熏并预测行业的发展空间。要把会展业作为一大新的支柱产业来抓,作为义乌传统产业提升的助推器,作为培育新兴行业的试验田,进一步扩大义博会、森博会、文博会、消博会等品牌会展影响力,积极引进和培育发展一批新的会展,做到“月月有大展、旬旬有小展”,打造永不落幕的“广交会”。义乌市场的繁荣带来了大量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也为旅游业的提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支撑
“一个全球性的大市场,一座200万常住人口、1000万流动人口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是义乌未来发展的蓝图。
——构建高标准的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要按照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要求,超前谋划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利用、停车设施建设等问题,加快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打造立体交通和综合运输络,做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对接”。重视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探索物联建设新模式,着力打造“智慧义乌”。
——构建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因地制宜、多元投入,加快商务、科研、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满足国际化、高端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在农村逐步建立与城市接轨的就业、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村镇管理社区化,加快“同城同待遇、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构建高水平的社会管理体系
义乌市场发达,人口流动量很大,这也是义乌社会管理的难点所在。要加强对外国人的管理服务工作,既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切实保障其合法经营、合法权益,也要依法清理“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非法入境”人员,切实维护义乌涉外社会管理秩序。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改革试点的重要取向
义乌通过改革试点,不仅要成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也要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成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新样板,成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要按照*的十八大提出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三大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新型工贸联动
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加快建设国际小商品流通、制造和研发中心,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路径上,推动义乌“工贸联动”模式从“前店后厂”、模仿制造向自主创造转变,从订单获取、生产配送单向方式向更加注重市场信息搜集、产品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推广双向互动方式转变。
——推进新型产城联动
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按照“产业集群、人口集中、土地集约、服务集成”的要求,加快推进义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商贸服务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产城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工商繁荣、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坚持招大商、招好商,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坚持“亩产论英雄”,严格执行节能环保“一票否决”,探索实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吸纳高端要素,提升人居环境。
——推进新型城乡联动
坚持新型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关系、农业结构制度安排的战略转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当前,义乌区域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加快义西南的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攻方向。根据金义都市新区总体规划,抓紧调整完善义西南区块规划,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产业特色,确保该区块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层次不低于义乌市区水平。